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吹響了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號角,為旅遊業通過文化創新指明瞭方向。
文化産業與旅遊産業之間具有天然的耦合性,二者通過融合,可以互相繁榮,實現雙贏或多贏。
從旅遊産業的角度看,文化是旅遊産業發展的重要根基和資源基礎。1986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公佈了文化統計框架所列的10類文化構成,文化遺産、環境與自然、社會文化活動等是旅遊的主要資源,其他幾類也都與旅遊有間接關係。旅遊産業要持續健康發展,必須高度重視對文化資源的利用,不斷提升旅遊産業的文化內涵和品位。從文化産業的角度看,旅遊是文化發展的重要載體。文化與旅遊之間是“靈魂”與“載體”、“內涵”與“外延”的關係。實踐證明,通過旅遊活動不但可以增強人們對相關文化的認識和理解,促進文化的發揚和傳承,而且可以實現文化資源的保值、增值,甚至是創新。為文化的發展提供強大的物質基礎。因此,文化産業與旅遊産業具有很強的融合性,可以在融合中達到相互提升和共贏。
陜西是文化資源大省,五千年的輝煌歷史為我們發展旅遊留下了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寶貴文化遺存。也形成了陜西以文化文物為主體的旅遊産品結構,每年吸引著數億海內外遊客來陜參觀遊覽。那麼,旅遊與文化如何實現融合呢?三種眼光是不可或缺的。
一是長遠的眼光。必須堅持文化資源“在合理利用中得到保護、在有效保護中加以利用”的原則,決不能因為追求眼前利益而損害文化資源。
二是文化的眼光。要真正選擇出獨具魅力的文化資源,需要進行深入系統的調研和發掘,充分發揮各方面人才的智慧,做好區域文化資源發展重點的遴選工作,以形成獨特的文化核心競爭力。
三是市場的眼光。要把握好文化與旅遊融合發展的總體戰略部署,鼓勵多元化資金投入和多元化經營,做強做大一批具有競爭力的企業。應善於研究旅遊市場,把握好旅遊者求新求異與求美求知的結合點、休閒娛樂與文化需求的結合點。可以説,文化抓住了旅遊,就使得文化的市場價值和消費作用更加明顯,經濟效益更為突出;旅遊抓住了文化,就使得旅遊更有內涵,更有品位,更有魅力。
陜西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文化與旅遊的融合。在省委、省政府的領導下,陜西旅遊局確定了以“人文陜西、山水秦嶺”為主題,通過旅遊與文化的融合,做大做強陜西省旅遊産業的發展思路。
陜西旅遊做了三個方面的探索:
首先,從滿足遊客多種文化旅遊需求的角度,精心打造文化旅遊精品景區。“十一五”期間,陜西旅遊以秦兵馬俑、華清池、法門寺、大唐芙蓉園、大唐西市、關中民俗博物館等關中精品文化景區建設為基礎,增強文化景區的人文特性;以建設秦嶺國家山水休閒度假旅遊勝地為契機,整合綠色山水旅遊資源,打造秦嶺山水文化旅遊品牌;以延安革命聖地為龍頭,做大做強紅色旅遊,向文化産品和服務業的延伸,繼續保持紅色旅遊在全國的領先地位。
其次,從滿足遊客日益增加的精神需求角度,不斷推出文化旅遊精品演出。陜西是全國最早推出文藝演出與旅遊融合的省份,上個世紀80年代初,就推出了“倣唐樂舞”等文藝演出,至今每天還在上演。之後又推出“長恨歌”、“夢回大唐”、“延安保衛戰”等多臺有內涵有特色的演出節目。這些演藝節目,不僅拉長了旅遊産業鏈,延長了遊客在陜西的停留時間,也擴大了陜西旅遊文化在全國的影響力。近年來,特色演藝與景點互動品質增強,極大地豐富景區的文化內涵,增強了對遊客的吸引力。
[責任編輯:張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