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慶齡巨型雕像落戶鄭東新區”,這個配圖的消息一齣,頓時讓網友發出了“瘆人”和“造神”之嘆。
近年來城市行銷成為熱門話題,城市為出名,並迎合旅遊文化之大潮,可説是竭盡創意之能事。比如,借名人造勢以擴大城市影響力,就是捷徑。所借的人,要麼與城市有籍貫、出生之淵源,要麼與城市結下不解之情誼,總之名人與城市兩者相長,彼此榮耀。但如名人與城市並無上述的關聯,而要硬生生地拉郎配、亂點鴛鴦譜,則突兀地佇立一座歷史人物雕塑,豈不是新上演的“關公大戰秦瓊”?抑或是新的一齣“穿越劇”?
比如宋慶齡之於鄭州,堪説並無“瓜葛”。宋慶齡籍貫海南文昌,出生於上海,後期主要在北京、上海兩地生活,北京上海都有宋慶齡故居。今天“河南省宋慶齡基金會”以慈善款建了這座高24.15米的宋慶齡雕像,這種不倫不類的張冠李戴型的“文化混搭”和戲説歷史,讓德高望重的宋慶齡先生及其後人“情何以堪”?何況宋慶齡生前從來都是低調、節儉、不事張揚的性格呢!這種做法不光破壞了歷史文脈,也降低了美學品味。類似的所謂創新,與折騰何異,簡直就是“建構性破壞”。
城市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總應該在歷史上有跡可循。長沙的橘子洲頭2009年樹立了一座青年毛澤東的巨型石雕頭像,是因為後者在那裏書寫了意氣風發、指點江山、膾炙人口的《橘子洲頭》,而後成就了長沙橘子洲頭的響亮名號,長沙之為了表達紀念之情,同時也塑造旅遊景觀,建造了一座高32米、長83米、寬41米的青年毛澤東藝術雕塑,這算是恰到好處的完美嫁接。而此番“宋慶齡”跑到了鄭州市鄭東新區,不知是被請去“做客”,還是被拐去“替人吆喝”了。人民群眾雖然如今不少化身成了網友,但是眼睛依然是雪亮的,所以都提出了感覺怪怪的、假假的、瘆瘆的。正是這種質疑,反倒讓鄭州市的城市形象失分,也讓其文化審美品味降分,最終演變成了“偷雞不成蝕把米”的可笑的下場。我們完全相信將來去鄭州的人會去瞻仰一下宋慶齡的巨雕,但如果每次去都扼腕喟嘆“放錯了地方”,那麼鄭州市將可能身負“生命不能承受之重”的尷尬。當然,如果鄭州説“我畢竟出名了”,則又另當別論。
鄭州是一座有著悠久歷史文化傳統的城市,本來不缺名人。退一步説,哪怕真的沒有名人,也可以創造一尊具有藝術美感的雕塑,比如中關村“雙螺旋”雕塑,浦東之“日晷”雕塑,青島五四廣場之“五月的風”,等等,都比“借”一個“宋慶齡”更要熨帖得多。要出名,也完全可以採取全球徵稿或請大師巨匠來炒作的。好的創意,城市和名人都“亮”了,可如今,雙雙暗淡無光。
在城市競爭日趨激烈的時期,城市如何彰顯特色,塑造個性,打造獨特形象,是一個需要創新、創造、創意的工程。但如果舍本逐末,不惜張冠李戴、濫竽充數地進行城市行銷設計,只會落下笑柄,走向點亮城市形象的反面。(南京大學城市研究專家 胡小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