甕安三年大變 經驗值得參鑒

時間:2011-10-25 13:47   來源:千龍網

  做好信訪工作只是解決了群眾中最為急迫的一些問題,社會風氣的改良和百姓幸福感的提升,還有賴於治安狀況的改善和惠民工程的實施。

  2008年6月,貴州甕安縣一名女中學生意外溺水身亡。有關方面處置不當,各種謠言四起,引發大規模群體事件,最終一場大火燒向縣委縣政府辦公大樓……大亂之後,甕安縣委、縣政府轉變作風,增強社會服務意識,加強社會管理,真正堅持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用的科學發展觀,讓甕安縣在三年之內實現了重生。

  事後回頭看,甕安之亂絕非偶然。雖然甕安經濟近年來取得了長足的發展,然而由於建設和治理思路上的嚴重缺陷,當地積攢了大量的社會矛盾。比如説:社會建設投入偏低,民生欠賬越來越多;幹部作風問題突出,幹群關係比較緊張;治安狀況嚴重惡化,警民矛盾日益凸顯……正因為有這些明顯的問題和隱伏的矛盾在,才讓一個偶發的溺水事件發酵成震動全國的群體性事件。也正是因為後來的領導班子認清形勢、轉變思路,一點一滴地補課、還賬、改善治安狀況,才消解了存在於群眾之中的焦慮和不安,使甕安重歸安詳。

  三年前的一星火苗燃成熊熊大火,是因為群眾中積聚了“易燃易爆”的怨氣和戾氣。多年來,甕安因礦群糾紛、水庫移民搬遷、房屋強制拆遷、企業改制等社會矛盾導致的信訪量逐年上升,而辦結率僅為18%。這等於是把甕安推到了危險的境地中,可是當時的領導們並不自知。歷史和現狀早已證明:絕大多數陳情群眾都不是無理取鬧,他們反映的絕大多數問題都應該也可以得到解決。問題是很多地方官員的責任心和危機感不夠,沒有把群眾利益放在首位,不肯觸碰既成利益格局,輕則推諉躲避陳情者,重則動用警力壓制陳情者,造成積弊深、積怨重、積重難返的局面。過去的甕安,正是這方面的反面典型。

  欲使甕安太平,必先聽取民意、化解民怨。三年前,新任縣委書記一到甕安,就把自己的角色定位為“信訪局長”。三年來,他接訪並簽批督辦的各類信訪案件有1000多件,辦結回復率為99.6%。全縣信訪量從2008年的2000多起下降到2009年的600余起,2010年降至60多起。這實際上是使那些因求告無門而生憤懣的心得到了撫慰,甕安城裏無形的火藥桶也就逐漸清除了。

  做好信訪工作只是解決了群眾中最為急迫的一些問題,社會風氣的改良和百姓幸福感的提升,還有賴於治安狀況的改善和惠民工程的實施。有黑勢力團夥在,群眾的工作生活秩序就必然受到破壞。為此,甕安組織了打黑除惡專項行動,長期稱霸一方的“玉山幫”被一網打盡,充當“保護傘”的國家工作人員也紛紛落馬。就業狀況不佳,部分群眾的生活來源就是大問題。為此,甕安加大了民生方面的投入,安置下崗職工。事實證明,只要把群眾的心腹之患解除了,他們就會心情舒暢、安居樂業,甕安的空氣中也就不再瀰漫著緊張和對立的因子。

  民意有了表達通道,民憤有了疏解途徑,民困有了解決辦法,甕安就此浴火重生。三年之內大變樣,甕安的思路和做法值得其他地方參考和借鑒。

編輯:張潔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