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援建時代:“合作”成為主題詞

時間:2010-05-25 08:32   來源:人民網

  “512”兩週年之際,隨著河北、遼寧、廣東相繼宣佈提前4個月完成對江油、安縣、汶川的援建任務,18個對口支援省(市)對四川災區的援建工作進入了倒計時,災後恢復重建步入了一個重大的戰略轉折期:“後援建時代”。對災區而言,這是一個以轉化援建成果增強持續發展能力為目標的新階段;對支援省(市)而言,這是一個由單方受益的“對口支援”邁向以互惠互利為主體的“對口合作”時代。

  細心的人們注意到,今年以來,山東、遼寧、廣東等支援省(市)高層與四川高層互訪的頻率明顯加快。除指導、檢查、督促對口支援工作以外,一個主要議題,就是研究如何深入推進各支援省(市)和災區的長期合作;一個重要議程,就是簽署雙方的長期合作框架協議。

  進入後援建時代,“對口支援”這一集中體現社會主義制度優勢性的偉大創舉如何延續?受援方和援建方都在思考。

  人們不會忘記,兩年前,廣東——汶川、山東——北川、江蘇——綿竹、北京——什邡……它們相隔遙遠、交往生疏;兩年後,它們心手相牽、肝膽相照。700多個日日夜夜裏,10萬援建者奮鬥在四川災區一線,與災區人民一道胼手胝足,患難與共,共同參與並見證了災區鳳凰涅磐、浴火重生的歷程,結下了兄弟般的深厚感情。以崔學選為代表的一批優秀援建幹部甚至把生命都留在了災區,而災區人民則用新地名“遼寧廣場”、“唐山大道”、“北京大道”,給孩子取名“楊京海”、“廖北宇”、“王山東”、“席菁(京)雯(文)”等方式,把援建之情世代銘記。歡快的鍋莊跳起來,香甜的咂酒喝起來……越來越多的援建市與災區市締結成了“友好城市”,相互擁抱成為“兄弟”。

  是兄弟,就應該互相幫襯。不得不承認,兩年對口支援,既是援建省(市)向災區“輸血”的過程,也是援建方“零距離”了解災區、災區“零距離”學習援建省(市)的一次機會。而這種“了解”、“學習”,其實為“對口合作”埋下了“伏筆”:隨著援建進展,如何保持增長尤其是如何實現內生增長、持續增長,納入了災區決策層的施政視野。早在去年2月,由綿陽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帶隊的黨政代表團,就曾多次赴山東、遼寧、河北、河南4個支援省,既是開展感恩致謝活動,也是投資推薦活動。其目的,就是為了推動“對口支援”向“對口合作”轉變,開啟援建省(市)與災區優勢互補、互惠互利、合作雙贏、共同發展的合作之路。

  “合作”首先在産業發展上找到了切合點。傳統産業從東部向西部、從沿海向內地梯度轉移。——新一輪産業轉移的大勢,是合作的根據所在。有了“對口支援”的機會,有了“患難之交”的信任,災區承接東部産業轉移實現了從“面對面”招商到“點對點”的對接,援建省(市)實現了對災區由“輸血”到“造血”的轉身。目前,18個對口支援省(市)把自身的産業優勢、市場優勢與災區的資源優勢結合起來,在四川災區建成了21個特色産業園區和農業示範園區。不僅如此,各支援省(市)既“築巢”又“引鳳”,不但投資完成園區的“六通一平”,還出臺優惠政策鼓勵本省企業進入園區,簽訂投資協議695個,落實項目453個,協議資金534億元,已落實資金174億元。

  極重災區北川曾是一個老、少、邊、窮縣,直到2007年工業總産值還不到10億元。總投資17億元的30家企業落戶“北川—山東工業園”,全部建成後,年産值將超過100億元。而投資15億元的華晨汽車工業園項目,則標誌著發達地區和極重災區産業的“對接”。以華晨汽車生産為主軸,延伸到14個汽車零配件的子項目産業鏈,將改變極重災區安縣工業多年來倚重化工等高能耗産業的現狀,對轉變災區經濟發展方式具有重要意義。

  然而,這僅僅是第一步。用山東對口支援指揮部指揮長徐振溪的話説:“合作的領域是非常寬廣的,工業、農業、人才、教育等各個方面都有合作的空間。”當災區豐富的資源稟賦優勢與援建省充沛的資本發生“碰撞”,多領域、全方位合作的前景將更為寬廣。

  如果説“對口支援”是國家層面的創新,探索出了發達地區幫扶欠發達地區的新機制,那麼,“對口合作”則是支援建省(市)和災區人民在災後重建實踐中的一大探索,開闢了“後援建時代”了一條互利合作的新路,回答了如何培育災區未來增長動力的重大課題。

編輯:高斯斯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