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國家發改委宣佈,合生元、美讚臣、多美滋、雅培、富仕蘭(美素佳兒)、恒天然等6家奶粉生産企業因違反《反壟斷法》被罰約6.7億元,成為我國反壟斷史上開出的最大罰單。
6家企業6.7億元,可謂鉅額罰單。應該説,一定程度上能夠得以震懾奶粉企業的縱向壟斷行為。但消費者有理由擔心,在乳企交出鉅額罰單之後,是否會變著法子將這些成本轉嫁給消費者?
實際上,在這次處罰結果出來之前,表面上看調查有了一些效果,一些被調查的洋奶粉企業宣佈降價。但是這一個月以來,不少消費者反映市場上洋奶粉的所謂降價,大多是噱頭。如降價承諾未在零售終端實現,只對非主流産品降價,把宣佈降價的商品置於不易被消費者發現的位置,並利用改進配方增加營養元素的方式保持價格的堅挺。
這次處罰之後,一些“不厚道”的乳企或會“偷梁換柱”,或明或暗地把處罰成本轉嫁給消費者。因為按照《反壟斷法》,對於被查證確實的壟斷行為,是按照其年銷售額1%到10%處以罰款。6.7億元的鉅額罰單看上去很嚇人,但是,奶粉企業只要以新産品、新配方的名義將産品價格提高十幾元或幾十元,多出來的盈利一定會多於罰款。
目前,著名的洋奶粉品牌在中國有六七家,市場佔有率最大的也僅在15%左右,小的還不到5%。通常來説,這種份額的市場結構,誰漲價誰死,但是這些年來,中國的洋奶粉價格節節攀升,有的奶粉價格在三年內價格翻倍。還有調查表明,中國售賣的高端“洋奶粉”價格,竟達到國外官網售價的2倍甚至4倍。
同時,所有的洋奶粉價格,幾乎都是同步上漲的。所以,這裡面有價格默契,是實質的壟斷行為。但是定價是企業的自主權,這種價格默契沒有直接的證據,所以無法查證,自然無法處理。
因此,被查處罰款的奶粉企業,完全可以放棄已經被認定的價格操縱行為,而改以新産品、新配方的名義繼續漲價,以把罰款更多的找回來。同時默契同步漲價的行為,還會把所有的奶粉價格都帶起來,甚至把國産奶粉價格也帶起來。有數據顯示國內品牌價格增長趨勢更加明顯。
所以,從消費者的角度來看,這次反壟斷的實質效果未必樂觀。打破反壟斷的尷尬,首先需要洋奶粉企業的自愛,不要自塑成有品質卻不厚道的形象。監管部門一旦發現乳企有壟斷行為,還需要繼續加大調查力度。
更重要的是,需要促使國産奶粉爭氣,除提高國産奶粉的標準之外,還要加強監管力度。除了反壟斷,解決洋奶粉價格虛高還是要靠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