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電影《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卻沒有多少預期中的感動,冥冥之中,總有種説不出的不親切感。直到看到浙江衛視為五四青年節做的節目,街採“青春是什麼”時,一位受訪男青年説:“長得好看的人才有青春,像我們這種人只有大學了。”一瞬間明白,《致青春》講述的並不是我的青春故事,或許也不是大多數人曾經走過的青春。
電影能夠展現的永遠只是生活的一面,它或者單純、或者複雜、或者幼稚的可笑、或者真實的殘酷,都只可能引起一部分人的共鳴。
“長得好看的是青春,長得不好看的只有大學。”之所以會讓如此多的人投上贊成票,或許因為現實生活中少了許多為了愛情的奮不顧身,多了許多為了考試出國求職的通宵達旦才是真實的青春吧。
如果因為這句話去採訪勵志書作家,專家們一定會表示:“青春不需要相貌決定,青春會因為努力被證明,證明它屬你自己。青春不茍活,為青春喝彩!”這種看上去有些阿Q式的冠冕堂皇其實並沒那麼假大空,換個説法就是,再小的龍套都可能是自己這幕戲中的最佳主演。
在這段因為一句“長得好看的人才有青春”而走紅的視頻中,有另一段並不怎麼引人關注的話更值得思考,一位衢州援疆醫生説:“青春就是像我們在手術臺上動手術,連續七八個小時站下來都不會覺得很累,我覺得這就是青春。”並不是想強調什麼主旋律、正能量,只是想説青春有時候並不只是關乎于自己,不是隨意揮霍,做任何自己想做的事,不單單是為了不留白,更應該是學會承擔起一些責任,學會為他人考量,讓自己的價值融入到社會的整體價值中去。
或許我的青春裏沒有轟轟烈烈的愛情,沒有厚厚的獎勵證書,但我能無私地照顧生病的同學,能不為究竟該誰值日而計較,悄悄倒掉寢室裏的垃圾……當這些小事也都能成為青春的記憶,這些善念也能成為青春的價值,或許這樣的青春才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