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次調價聽證方案用心良苦,意在激發司機內在動力,化解“打車難”現象。這顯然也是一個過渡的方案,北京市的“打車難”問題的徹底解決,有賴於公共交通系統的進一步稠密化和完善化,道路交通擁堵狀況的根本性改觀。
北京市發改委昨天公佈了北京計程車價格和燃油附加費調整聽證方案。聽證方案涉及計程車租價、高峰時段低速等候費、預約叫車服務費等三方面的價格調整。5月23日,北京將就此召開價格聽證會。
打車難,是近年來令北京人頗感頭疼的問題。尤其是在上下班高峰時期和特殊天氣情況下,説是“打車難,難於上青天”也不為過。公眾投訴籲請,媒體跟蹤調查,政府部門走訪摸底,基本搞清了癥結所在。一方面,作為一個常住人口超過2000萬的超級大城市,北京6.6萬輛計程車的總數是偏低的;另一方面,計程車司機的收入增長緩慢,難活兒、苦活兒沒有專門補貼,造成了人為挑活兒嚴重,有限運力未充分釋放的現象。北京市此次計程車價格和燃油附加費調整的聽證方案,主要著眼于改善司機的收入水準,提高資源的配置效率。
首先,在乘客、計程車公司和計程車司機三方中,司機將是調價後唯一增加了經濟收益的一方。計程車的起步價由3公里之內10元增至13元,3公里之外的計程價不管是2.3元/公里還是2.6元/公里,計程車司機的收入都會明顯提高。有關方面做過測算,如果按2.3元/公里算,計程車司機平均月增收1400元;如果按2.6元每公里算,計程車司機平均月增收2300元。
應該説,過去10年中,計程車價格未做明顯調整,計程車司機收入的增長速度低於社會各行業收入的平均增長速度,這無形中挫傷了他們的勞動積極性,尤其是對難活兒、苦活兒避之唯恐不及。這從計程車司機聊天內容的變遷也能有所印證:10年前,北京的哥總喜歡跟乘客聊社會時事;現而今,他們要麼沉默不言,要麼就是抱怨收入低,幹活兒累。因而,此次調價的增收部分全部用於改善司機的收入,用價格杠桿來調動他們的工作積極性,可謂抓住了問題的關鍵。
此外,調價方案也並非一味普惠式地增加司機收入,而是包含了對拉難活兒、苦活兒的激勵措施和獎勤補貼。比如説,高峰時期的低速等候費以5分鐘為單位實現了倍增,這就只有在高峰時期拉活兒的司機才能享受到。再比如説,每月1400多元的燃油補貼原先是按車發放的,出不出車、跑多跑少都一樣,今後將不再是大鍋飯,而是跟出車次數、運營里程掛鉤,司機越是勤快越能充分享受補貼。還有就是接受預約叫車、服務到家的計程車司機,也將享受到有所提高的電招費。這部分收入靈活機動,只有那些不辭勞苦、多拉快跑的司機才能賺到。而司機的工作熱情充分調動起來,意味著乘客打到車的可能性增加,享受到的服務品質改善。
由上可知,本次調價聽證方案用心良苦,意在激發司機內在動力,化解“打車難”現象。然而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打車難”是行業內多重矛盾累加和博弈後的結果,遠非一個簡單的價格調整方案就能化解。而且,不管方案是否有效,不同人群從自身的角度出發總會産生爭議:乘客有可能覺得,解決問題的成本又轉嫁給了消費者;計程車公司可能覺得,增收部分和公司沒關係,改起來也就沒有動力;甚至計程車司機也會覺得,10年沒調價,怎麼才增長了這麼一點點?
沒錯,這不是一個盡善盡美的方案,或許世界上根本就沒有令所有人滿意的方案。重要的是,如果這一方案的實施真的能緩解“打車難”的問題,司機落了實惠,乘客得了便利,計程車公司不再成天面對壓抑的員工和海量的投訴,這就是一個良性的方案。而且,這顯然也是一個過渡的方案,北京市的“打車難”問題的徹底解決,有賴於公共交通系統的進一步稠密化和完善化,道路交通擁堵狀況的根本性改觀。
遠景可期,還需從當下舉步。希望在5月下旬的聽證會上,能有充分的意見表達,然後産生一個更趨完善的解決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