煙花爆竹聲少了 公民責任感強了

時間:2013-02-16 15:26   來源:中國青年報

  兩串電子鞭炮承擔了北京市民陳力一家熱鬧過年的“重任”。除夕夜,他們一家4口人,在鞭炮聲中辭舊迎新。“年味兒”依舊濃,只是這次他們節省了近千元花銷。過年前,陳力網購了兩串電子鞭炮,一共120元,而往年,陳家基本上都要買1000元左右的煙花爆竹,正月初一到元宵節,每天“熱鬧”。

  今年春節,各城市的不少市民像陳力一樣,由“放炮族”變為“棄炮族”,他們或少放煙花爆竹,或乾脆不放,實在想聽著“鞭炮聲”過大年的,就買來形形色色的電子鞭炮。

  北京市政府公佈的數據顯示,除夕零時至初五24時,北京銷售31.3萬餘箱煙花爆竹,比去年同期的56.4萬箱下降45%,集中燃放持續的時間也比往年有所縮短;因燃放煙花爆竹接火警94起,同比下降45.6%。

  南京、重慶、福州……其他很多城市今年煙花爆竹的銷量、燃放量也均大幅減少。

  熟悉網路的人對這樣的數據,應該不會感到意外。春節前,網路上對“春節少放炮”的倡議便引起了廣泛的共鳴。

  多年來,以“年味兒”為核心的民俗文化和以“安全”為核心的限制措施,一直是民眾關於春節期間到底應不應該燃放煙花爆竹爭論的焦點。十幾年來,多個城市專門出臺“禁放令”或者“限放令”,效果卻不盡如人意。

  但在今年的爭論中,不放或少放煙花爆竹顯然贏得了更多人的支援。除了“安全”,今年大家更顧及的是空氣品質。春節前的一個月,霧霾天氣在多個地區的大範圍侵襲,令許多市民心有餘悸。

  “惡果”令更多人開始反思自己的行為。作為PM2.5的重要“生産者”,煙花爆竹成為大家開始改變自己、為好空氣盡一份力的切入點。不過,這不是在政府或者某些社會組織的號召下出現的,而是大家懷著對空氣品質甚至是生活品質的公民責任擔當,自發産生的“自我限制”。

  有這種意識的人在微博上的提醒使更多人也意識到自己的微小控制,能夠影響城市的大面貌。“春節少放炮”在除夕前後成為微博最熱門話題之一。“為了共同呼吸的空氣”,這句口號在數百萬網友間傳遞。

  曾經糾結于放不放炮的人,今年大多選擇了不放;曾經堅定認為過年一定要放炮的人,今年陷入糾結。電子鞭炮讓這些糾結的人有了另一種選擇。淘寶網數據顯示,除夕前一週,在淘寶搜索“電子鞭炮”的人數與去年同期相比增長了465%,成交指數同比增長131%。

  “當然,看起來沒真炮那麼過癮,但也少了刺鼻的味道,少了咳嗽的痛苦。”作為初次體驗者,陳力對電子鞭炮帶來的“年味兒”還比較認可,當他這幾天從新聞中了解到北京的空氣品質有所好轉時,他産生了“微微的滿足感”。

  北京的空氣品質確實比去年同期有所好轉。北京市環境保護監測中心發佈的數據顯示,與去年春節PM2.5濃度一度高達1593微克/立方米的“爆表”情形相比,無論從持續時間、污染範圍或污染程度來看,今年都有明顯好轉。北京空氣品質日報顯示,正月初一、初二,北京城區大多數地方空氣品質為良,個別地方有中度污染或輕度污染,而往年,這兩天多數地方為中度或重度污染。

  即便如此,空氣仍在因為燃放煙花爆竹而變得糟糕。北京、南京等多地除夕夜PM2.5值均成倍上漲,一度“爆表”。“雖然已經比以前好多了,但它本來可以更好。”一名網友在微博上寫道:“好在現在已經有越來越多‘明白人’,希望這支隊伍壯大得越來越快。”

  “現實之中,有太多這樣的人。他們其實渴望一個有清新空氣的環境,也在關注PM2.5,卻不認為減少污染,自己也有責任。”學者熊丙奇撰文呼籲,每個公民都不能坐等環境的改變,應該從改變自己做起,“現在霧霾天氣這般嚴重,已經給大家上了一課,如果再沒有公民意識,環境的未來依舊堪憂”。(王怡波)

編輯:扶海濤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