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2日,深陷塑化劑事件漩渦的貴州茅臺在貴陽舉行了大規模的媒體説明會,在説明會上,茅臺方面再次澄清塑化劑事件。然而,這一説明會變成了“挺茅會”,會上一些看似“醉話”的觀點,再度引發熱議。
中國食品工業協會、白酒專業委員會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馬勇指出,按照歐盟的標準,即使以 “水晶皇”所説,茅臺含塑化劑DEHP達3.3mg/kg計算,每天喝2斤茅臺仍符合耐受量的限量。北大教授李可基甚至聲稱,“塑化劑相對來説還是一個比較安全的物質”,“三聚氰胺基本是無毒物質”。(12月13日《每日經濟新聞》)
“為人性僻耽佳句,語不驚人死不休。”千餘年前,杜甫先生曾用這樣的詩句來表達自己的目標與追求。時至今人,這句話的外延早已突破文學的範疇,有了很多的社會意義,更多的表示一種執著的精神。12日,白酒專家馬勇和北京大學教授李可基再度為此名句錦上添花,以至於眾多網友為之雀躍,大有一石千浪之景。
馬先生的貢獻在於以驚人之語寬慰人心。你想,在茅臺酒染“塑”之後,有多少經常痛飲茅臺的富貴人士正在因貪酒懊悔不已,思忖要不要找茅臺方面討説法,下一頓飯要不要換酒之際,馬先生給出了定心丸:每天喝兩斤是沒事的。——你看,酒友是不是應感謝馬先生?一方面他從健康的角度出發,告誡大夥兒飲酒每日不要超過兩斤,另一方面他從專業的角度出發,説明所謂塑化劑對人肉身的傷害也不過爾爾,別把它當成洪水猛獸。
塑化劑是個什麼東西?因在生活中屢受教育,大多數消費者已心知肚明。如果按馬先生的高論,若干年前沾染敵敵畏的金華火腿在事發前也沒聽説有誰中毒身亡,那麼是不是可以説敵敵畏亦可適量飲用?已知某種物質能對人體造成傷害,那麼在食品中就要杜絕其存在,如果實在無法杜絕,也要將其含量減少到最低限度。——這應該是通理,不知道馬先生明不明白這個道理,要不,真是網友所説的,茅臺喝多了説的醉話?要不,就是塑化劑中毒。
至於北大李教授,他以深厚的學術修養通過淺顯的對比完成了由此及彼的巨大轉折,在肯定了塑化劑的安全性之後,還順帶為“三聚氰胺”翻了案。馬先生沒再説下去,否則,害慘多名兒童的三鹿奶粉都快要無罪了。細品之下,他的觀點是有科學性的,三聚氰胺在人體內不會發生化學變化,它無力像氰化鉀一樣直接破壞人體的內臟,致人于死命。充其量不過是沉澱成幾塊石頭,全社會何必大驚小怪?是啊,何必大驚小怪,要淡定,即便無法做到像李教授一樣波瀾不驚。
不知道把摻了石粉的麵粉送進李教授的廚房,他會不會吃得津津有味,嚼得有聲有色,按教授的學養,他完全知道磨為粉末的花崗岩也不會在人體內起化學反應,讓人立馬七竊流血。不知道當年深受三聚氰胺之害的孩子及其家長們,在以科學面對人生的李教授面前會不會感到羞愧:自己當年為何如此這般沉不住氣?
再説茅臺酒,一天喝兩瓶的和喝不起的人們都知道這是上好的佳釀,名氣和價格已很能説明問題,這一次不小心“中槍”,搞一個媒體説明會予以澄清,作為公關手段,無可厚非,聖人也有馬失前蹄之時嘛,有則改之,無則加勉。但之所以在輿論的漩渦裏跌宕沉浮,如上兩位專家算是幫了大忙,大的倒忙。本來茅臺方面已經説明,可能導致酒中含微量塑化劑的塑膠管道和塑膠容器在去年就不用了,起碼今年的酒是純潔的,但專家一抬愛,仿佛茅臺在撒謊。一張白紙,專家們東描一橫,西描一扛,變得面目全非,污七八糟,畫虎不成反類犬。茅臺如因此受損,簡直應該追究這些所謂專家的責任!
另一方面,值得關注的是專家們是以一種什麼樣的心態在面對大眾。是受人請托在為僱主説話?還是大言炎炎故弄玄虛以吸引眼球?還是,在他們心裏,科學確實就是這樣子?……這些問題,無論哪一個有肯定的答案,都足以令消費者寒心。如果讓類似專家的理論來引領實踐,我們的發展成果會是什麼樣子?特別在涉及食品安全時,在法理上要疑罪從有,絕不能含含糊糊了事,直到疑團解開。即使我們現在的食品工業水準無法做到使産品不含任何一點雜質,也要使雜質含量減到最少,限制在安全範圍之內,即使這些雜質的害處可以忽略,但它畢竟有害處。再説了,我們買的是酒,不是無害的塑化劑,買的是奶,不是無害的三聚氰胺。如果把這些勞什子摻在酒裏奶裏賣給專家,專家也不答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