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購狂歡背後的尷尬

時間:2012-11-13 10:21   來源:新京報

  在熱鬧背後,一些電商是通過燃燒投資人大量的現金做支撐。這種燒錢不賺錢的活雷鋒模式,能堅持多久?有待觀察。

  從商業策劃的角度,“光棍節”足以載入“史冊”。這樣一個日子,成為電子商務平臺上,買家和賣家狂歡的節日。

  阿里巴巴表示,淘寶、天貓11月11日“光棍節”1天銷售額191億元,超過一些商場一年的銷售額。有公開數據顯示,今年十一黃金週期間,上海近400家大中型商業企業、5000多個網點,總營收不足65億元。

  這樣的數字對比之下,可以肯定的是,電子商務,作為一種區別於傳統零售模式的新模式,已經相當成功,正在“顛覆傳統”。

  事實上,網上購物,已經成為中國城市年輕消費者的日常習慣,甚至是生活的一部分。大量的日常消費行為,從實體店轉向網上。網路,已經能夠提供“吃住行遊購娛”一切消費的“解決方案”。

  是什麼力量,把消費者攆到了網上?是什麼力量,讓11月11日的網上銷量井噴?

  是現實中消費的沉重,是網上消費的便捷和廉價。

  在傳統銷售模式中,渠道為王,誰壟斷了渠道,誰就有了定價權和提供什麼産品的權力。因而,在過去30年,伴隨中國經濟市場化進程中崛起的渠道商,一時間風光無限。它們既扮演著提供商品的角色,又在實際中打壓供貨商和傷害消費者知情權——這裡説的“知情權”,是指進入不了大型渠道的商品,消費者很難“看到”。

  當然,傳統銷售商也有自己的“不幸”,那就是他們在現實中也“活得很累”。其對供貨商的打壓和消費者的傷害,在一定程度上與此有關。

  可以説,光棍節的狂歡,是因為網際網路上的銷售,讓商人繞開了一部分現實的苦和難。

  但是,網購畢竟也在現實之中。狂歡的背後,面臨著現實的考驗:除了像淘寶這樣的電商,是在做“平臺”確實能繞開一部分現實,大部分電商,不過是將傳統店舖搬到了網上。這些電商,在熱鬧背後,是通過燃燒投資人大量的現金做支撐。這種燒錢不賺錢的活雷鋒模式,能堅持多久?有待觀察。

  商人的使命是賺錢。有些現實,既然無法改變,就終究要面對。  

編輯:張潔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