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否延遲退休年齡、如何延遲退休年齡成為當前的熱點話題 資料圖片
哪些因素影響退休年齡
在討論退休年齡問題時,首先應當把握影響退休年齡的相關因素:一是每人平均預期壽命。壽命延長則工作年限應當適當延長,反之亦然。二是勞動力供求狀況。供過於求時當然不能延長退休年齡,供不應求時則不可能不延長退休年齡。三是受教育年限。整個社會的受教育程度越高,工作年限就需要相應地往後延長,否則便是人力資源的巨大浪費。四是人口老齡化程度。在少子高齡化條件下,整個社會的人口結構呈現老年化,就業人口的年齡必然會遞增。當然,還可再列出一些因素,但上述因素無疑是最重要的影響因素。
在這些因素中,每人平均預期壽命延長、受教育年限延長和人口老齡化及少子高齡化現象均已不可逆轉,而勞動力供求狀況也在發生深刻變化,近年來局部地區、局部領域出現“招工難”、“用工荒”的現象,表明我國勞動力可以無限供給的時代已經成為歷史。因此,從戰略上講,延遲退休年齡不是由人的主觀意志決定的,而是前述影響因素發生變化後的必然結果。
基於以上的認識和判斷,討論這一重大公共政策問題的焦點或許不是要不要延遲的問題,而是以什麼方式延遲、從什麼時候開始延遲的問題。
2008年初,我們將延遲退休年齡的初步方案作為中國社保發展戰略研究報告的一項內容,概括起來就是一個目標、三大舉措。一個目標是:明確提出到本世紀中葉(2050年前後)將基準退休年齡提高到65歲,並實現男女同齡退休;三大舉措是:“小步漸進、女先男後、兼顧特殊”。這一研究結論的基本依據包括:一是每人平均預期壽命在持續延長。預測到2020年達77歲,2030年約80歲,2050年前後約85歲。二是人口結構與勞動力供求在發生深刻變化。少子高齡化趨勢進一步加劇,勞動力供給總量在2015年越過頂峰後呈現遞減的態勢。三是代際公平的需要。即伴隨人口老齡化的加速,若不及時調整人生工作週期,必然導致年輕一代的養老負擔越來越重,從而直接損害代際養老負擔的公平。四是性別平等的需要。即女性應當具有與男性平等就業及基於勞動所享有的各种經濟社會權益。五是工業化、城市化與現代化任務基本完成。即再經過30-40年的努力,中國應當是一個成熟的現代化國家,人們的受教育年限進一步延長,勞動強度會大為減輕,從而會為勞動者工作更長時間創造相應的條件。六是國際上發達國家退休年齡的比較與參照。發達國家大多在上世紀中後期將退休年齡調整到65歲左右,一些國家甚至延長到了67歲。將基準退休年齡定為65歲並爭取實現男女同齡退休作為本世紀中葉的目標,應當是我國理性且合理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