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暴雨洗禮出了城市精神,更給正邁向現代化的中國上了深刻的一課
61年來最大的暴雨,37個生命的驟然離去,首都全城百姓的不眠之夜。21日下午開始的這場傾盆之雨,讓我們看到了一個應急組織指揮能力相當強的北京,更感受到了一個充滿友愛善良、守望相助的北京。
為轉移受困群眾而獻出寶貴生命的派出所所長,擋在沒了井蓋的排水溝前的環衛工人,7000名在大雨中疏導交通的警察,徒步涉水轉移學生的消防官兵……無數平凡崗位上的人們,顯示了令人欽佩的敬業。
當然,最令人動容的,是全城市民迸發的那種互愛互助。儘管,排水不暢的地下管道依然引來“‘城市的良心’哪去了”的抱怨,被阻在路上的産婦急得網民痛心“救援能力太弱了”,但更多的人,則是主動從冷眼的“圍觀者”變成積極的“行動者”:互不相識的私家車組成車隊,去機場接送滯留的乘客;一些商家和市民打開家門,為回不了家的人免費提供食宿;立交橋下積水深區,幾十名路人與救援人員一起搶救被淹的車主;微博論壇,政府與民間、網民與居民遙相呼應,別忘了住在你家樓下地下室的那些打工朋友、北漂兄弟,快去看看、去幫幫……無數人用自己的行動,洗刷著“小悅悅事件”曾經引發的“路人之恥”與“社會之痛”。
其實,我們這個民族從不缺乏大愛精神。4年前汶川大地震中迸發的人間大愛,一次一次激發、擴散。昨天的北京暴雨,又一次讓我們領悟,展現公民精神,並不需要挑戰危險,行車路上的一次免費捎帶,丟失井蓋前的一個提醒,打開家門的一次收留,甚至於,微博上的一次求助轉發,無數普通人的守望相助就可以構建起城市的道德高地。
高尚的公民責任和公民精神,不僅是現代生活和政治文明的基石,更是解決“發展中問題”的智慧源泉。在錯綜複雜的現代化進程中,少一些冷漠的“看客心態”,就會多一些“熱心路人”;少一些逃避和漠視,多一些擔當精神,就會少一些負效應,多一些正能量。而這樣的正能量,不僅應該在搶險救災中井噴,更應該匯聚在日常生活中,融入社會發展的方方面面。
對於成長的公民精神,政府不僅要大力弘揚,更要從中汲取智慧和力量,不斷提升政府的公共服務意識和能力。在61年來最大的暴雨中,如果體育場館也像熱心市民一樣,打開大門歡迎被洪水圍困的民眾;如果公車特別是公交車,也能夠像熱情的私家車主一樣組織起來,接送滯留在機場、車站的乘客;如果應急預案再完備一些、措施再得力一些,風雨中無助的人們將更加深切地感受到政府的責任和關懷,感受到以人為本的溫暖。
暴雨洗禮出了城市精神,更給正邁向現代化的中國上了深刻的一課。一座城市的現代化,不僅需要把地上建設得富麗堂皇、氣象萬千,更需要夯實地下的百年根基;不僅需要普通人呈現出“最美”的道德風尚,也需要城市管理者時刻提醒自己:在日常建設與應急管理中,該怎樣做得“更好”甚至做到“最好”?(唐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