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人社部就社會保險關係轉續及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等問題集中答覆網友時明確表示,相應推遲退休年齡已是一種必然趨勢,該部將適時提出彈性延遲領取基本養老金年齡的政策建議。
不過,正如人社部回應所述,退休年齡調整涉及人口結構、人力資源供求、代際關係、社會保障基金平衡等多方面因素,彈性退休制度尚不能拿出時間表,一切還有待進一步研究。可以看到的是,推遲退休年齡已被視為一項合理議題,提出只是時間問題。
隨著人口紅利窗口期關閉的迫近,中國人口結構的急劇變化,一種與人口形勢相對應的壓力繼而來臨。人口老齡化問題具體到養老保險上,由於國內基本養老保險,主要通過在職人員繳費,來為退休者發放養老金,養老保險金的支出壓力日益增大。從緩解支出壓力的層面來看,彈性延遲領取可以適度調節交納與支出間的平衡。另外,對於被延遲者個人來説,其退休養老金所得亦會有所增長。實際上,這類政策已經有在一些國家實施。它或許可以是解決中國當下問題的一個選項。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即使彈性退休制度順利進入議程,也並不意味現有養老保險問題得到了一併解決。
就彈性退休制度而言,推遲僅僅暫緩了問題的發生時間,只要人口老齡化和人口增速放緩繼續存在,甚至加速,養老保險金的支出壓力始終存在。這一點,在高校擴招上即有某種程度的體現。再則,通常此消彼長的退休與就業關係,還拋出了會否帶來就業壓力的另一個議題。
進一步來看,養老保險金支出壓力也只是圍繞養老保險的眾多問題之一。從地域層面上,養老保險異地轉移接續一直是一個難題,近年來經過不同地區的努力,雖一定程度地實現了高比例的省內聯網,但全國範圍的統一結算仍有待推進;從社保基金管理層面上,社保基金總值在不斷的增大,如何實現其保值增值越來越受到關注,加之目前的監督機制不健全,結合了包括建立怎樣的基金管理機制、怎樣妥善保管基金、怎樣運作基金等一系列問題。而前不久公佈的統計數據顯示,中國2.5億農民工參保者不足五分之一,則反映了保障範圍層面的問題。
應當説,不同層面的問題,都折射了中國社保發展的現狀,它們又無不在人口結構變化的現實壓力下更為凸顯。也就是説,試圖讓問題有所緩解乃至解決問題,都必須站在人口結構的大格局下通盤考慮。
從其他國家已經經歷或正在經歷的養老保險制度改革來看,它需要一個穩定的體系作支撐。政府可以努力的方向從創造就業機會到生育制度調整,從補貼或稅收優惠到適度提高退休年齡,不能寄託于某項單另政策的調整以起到立竿見影的效果。
一個普遍的經驗是,養老保險制度最終在於政府、企業和個人三者間的平衡。中國的問題是,長期以來,後兩者以主要的承擔主體而存在,彈性退休制度其實依然延續著這一思路。在國家經濟形勢大為改觀的今天,養老保障制度的主導思路亦有必要作出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