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絕對的富,只有相對的“窮”

時間:2012-03-30 10:55   來源:新華每日電訊

  民意調查機構蓋洛普27日發佈的報告稱,與過去相比,佔人口五分之一的社會底層民眾在吃住方面顯然比過去有所提升,只有6%的人聲稱他們沒有足夠的錢去買食物,這個數字在2008年曾為23%。相比而言,富人卻比過去更買不起房,收入最高的五分之一人群有14%的人存在買不起房的問題,2009年時這個數字僅為6%。(3月28日新華網) 

  估計有人又要捋袖子開罵了:窮人吃住滿意度提高了,富人卻叫嚷買不起房,這世道,吃鮑魚的難道都比吃玉米碴子的過得還憋屈?這樣的調查太不靠譜,是不是拿了富人的好處才開始胡説的? 

  仔細琢磨琢磨,勸各位不必火冒三丈:這樣的數字,倒也大體符合轉型期中國的現實狀況,基本算是“半正常社會”的表現——沒有絕對的富,只有相對的“窮”,富人的生活和窮人的生活各有不同,現實裏的壓力卻是相同的。兩種壓力,各表一枝,咱們沒必要因為國外的一個報告,就深陷窮富話題的拉扯與悲情中。 

  這份調查報告,觸及了兩個扯不到一起的話題,本就該分別理解。第一個問題,中國政府在改善低收入人口和農村人口生活條件上做的很多努力,是卓有成效的;第二個問題,中國城市房價持續走高,購房壓力輻射廣泛,“最有錢的五分之一”裏頭,感到壓力大的人還有很多並且仍在增多。 

  單獨來看,這兩個結論都成立。恐怕沒有誰能否認,政府的確做了些工作,而貧困人群的要求相對低一點,有個磚瓦土房、三畝薄田可能就被算作“解決安居樂業”問題了,每年有個千元零花、每週趕集能買點肉吃可能就算“比較滿意”了;相比之下,富裕階層的要求相對高一些,在城市居住各種成本都很高,面對動輒幾十萬幾百萬的房子,反倒比窮人更會覺得“壓力山大”。 

  兩種標準,當然會兩種感受,不能簡單地放到一起作類比。某種程度上講,一個正常的社會,就是在富裕階層有更多慾望、窮人階層被給予更多希望的合力之下,一起向前走的。富裕階層用慾望搭建向上的梯子,政府給低收入階層編織不落到深淵的網兜,這是並行不悖的兩股力量。富人嚷嚷“還很窮”,窮人被鑒定為“滿意度提高”,倒也算是比較合理的現象。 

  若一定要把兩個話題放到一起理解,也有一些值得思考的命題:在這個社會裏,富人階層與窮人階層的話語權是否平等,真正的窮人是不是連“喊窮”的能力都很微弱,很多基本需要被掩蓋了,單方面地放大了有限的進步。畢竟,“沒有錢去購買食物”已經是非常低非常低的標準了。此外,被列入“富人”範疇的“前五分之一”,是不是像玻璃球一樣脆弱,因為缺乏保障有點風吹草動就迅速“返貧”?根據日前胡潤研究院的報告,中國個人資産超600萬元的那270萬富豪人群,也只是剛剛超越了房子的壓力,在關注旅遊養生的同時還糾結著“子女教育”。就在昨天,一份各大城市“讓人有安全感”的表格在網路上熱傳,北京上海深圳等地都是八九千塊錢的月工資,才勉強讓人有一點安穩的“感覺”。你看,完全生活無憂的“富”,目前是不是還真是奢侈品? 

  千言萬語匯成一句話:不要拿“收入前五分之一”人群的“貧窮”,去映襯“收入後五分之一”人群的“富足”,這種映襯太刺眼,也註定只有口水沒有答案。生不易,活不易,生活都不易,在當下,沒有絕對的富,只有相對的“窮”。那麼高比例的“富人”面對居高不下房價時的“喊窮”,和扶持政策下更多比例的窮人感覺到衣食上的改善,都是中國社會命題的一部分,等待著政策層面的持續發力。畢竟,比起現在這一幕,“沒有絕對的窮,只有相對的富”或許更值得期待。

編輯:樊玉嬌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