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部分花都是被澆死的”
錢報網網友潛海龍:《莊子》裏邊有個故事:惠子和莊子比誰種的葫蘆大。惠子非常用心,每天都給葫蘆施肥除草,沒過多久惠子的葫蘆一棵一棵相繼死去,最後一棵也沒有成活。而莊子呢,他從不施肥除草,只是到時候去看看,見沒有什麼異常,就管自己做別的事去了。結果莊子的葫蘆苗長得格外好,慢慢地葫蘆開花結果了,而且長出了很大的葫蘆。惠子百思不得其解,就跑去請教莊子:“先生,為什麼我那麼用心地栽培,所有的苗都死光了,而您從來不曾好好管理,反而長得那麼好呢?”莊子笑著答道:“您錯了,其實我也是在用心管理的,只不過與您的方法不同罷了。”“那您用的是什麼方法呢?”惠子更加奇怪了。“自然之法呀!您沒見我到時候要去地裏轉轉嗎?我是去看看葫蘆苗在地裏是不是快樂,如果它們都很快樂,我當然就不用去管它們。而您卻不管它們的感受,拼命地施肥,哪有不死之理啊?”
無獨有偶,平素喜歡花花草草的我,剛開始在家種花,大都被我養死。後來,我去請教專門種花的師傅,他説:“大部分花都是被澆死的,花要幹透澆透,要知道花的習性。”我恍然大悟。
種葫蘆養花是如此,培養孩子又何嘗不是如此呢?
誰來監管早教培訓機構
錢報網網友孫維國:有需求就有市場。早教市場的火爆也折射了家長的焦慮和功利。因為從小學到初中到高中乃至到大學,我們的教育評價體系僵化而單一,分數至上是衡量一個學生的核心標準。沒有分數上不了好小學、好初中、好高中、好大學,與此對應的邏輯是,上不了好大學就難以找到一份好工作(拼爹除外),找不到一份好工作對生活甚至一生都會産生影響。這就是現實,是誰也無法否認的現實,正是在這樣的現實倒逼下,家長才有了“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焦慮和“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的功利。可以説,正是“分數至上”才催生了早教市場的火爆,加之缺失有效監管和制度約束,導致早教市場亂象叢生。
錢報網網友王軍榮: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這是家長的心態,也不能説沒有道理。誠然,家長也知道孩子的天性是玩,但讓孩子接受“早教”,其實也沒有可指責的,從科學的角度看,早教也是有科學依據的。問題的癥結其實不在於早教,而在於“偽早教”。現在的早教市場良莠難辨,不少早教機構賺的是“眼球經濟”,能夠用什麼吸引家長?恐怕就是些“偽科學”,借助的就是外國的理論,説得越玄乎,越能夠吸引住家長。“偽早教”之下,孩子還能健康成長嗎?
別一味指責家長的浮躁心理,早教沒有原罪,有罪的是一片亂象,是“偽早教”,別讓家長既花了錢,又不能讓孩子健康成長。這需要監管部門出手,要知道早教亂象已經是根深蒂固了。不能再拖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