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新聞傳播中新的“兩個凡是”

時間:2011-12-28 13:58   來源:法制日報

  廣東省委書記汪洋要求新聞媒體“多報道好人有好報,而不是為了吸引眼球去放大社會的陰暗面和醜陋面,給人民群眾造成做好事不得好報、做好事引火燒身的錯覺”。“現在有些媒體是通過獵奇、感官刺激來吸引眼球,不是用批判的態度來報道新聞。長此以往必將造成審醜疲勞,也顯得媒體格調不高,久而久之,廣東就成了兇殺、暴力、跳樓、拐騙,各種事故頻發的地方”。汪洋特別強調,“我不是要媒體粉飾太平,我積極支援媒體進行輿論監督,我覺得在一個開放的社會裏,媒體的新聞監督對社會進步的作用是巨大的,但是新聞監督不是追求獵奇和感官刺激。好孩子是誇出來的,好的社會風氣也是謳歌出來的!”這是非常有見地的新聞價值觀。

  當前流行在中國的新聞傳播理論,仍然是西方主導的新聞傳播理論。然而,西方新聞傳播理論存在著許多缺陷。首先,新聞報道權脫胎于公民的基本權利,新聞媒體及其從業人員應該站在公眾這邊,但是,西方新聞傳播理論忽視了國家權力的來源。從本質上講,國家權力同樣脫胎于公民的基本權利,國家權力之所以有存在的必要性,不是因為國家權力存在於憲法,而是因為公民為了更好地維護自己的權利,通過憲法和法律對國家機關及其工作人員授權。因此,公權力與公民權利之間固然是緊張的關係,但是,二者之間並非水火不相容,維護公權力同樣是為了更好地保護公民的基本權利。從這個角度來説,新聞媒體在處理新聞報道權與公民權利、公權力之間關係的時候,不能厚此薄彼,不能在保護公民基本權利的同時,忘記了憲法和法律的存在。當然,也不能為了維護公權力而忽視了公民憲法和法律上的基本權利。公民的基本權利與國家的公權力從來都不是抽象地存在,它們都體現在憲法和法律之中。因此,新聞媒體行使新聞報道權的時候,只要按照憲法和法律的基本規範辦事,就能很好地處理公民權利與公權力之間的關係。

  當前,我國一些新聞媒體在採訪報道過程中之所以屢屢出現問題,根本原因就在於,部分新聞工作者頭腦深處存在著錯誤的思維定勢,他們在工作中出現了新的“兩個凡是”:凡是公權力與公民權利發生矛盾的時候,不問法律規定自動地站在公民權利一邊;凡是強勢群體與弱勢群體發生衝突的時候,不顧基本的法律事實自動地站在弱勢群體這邊。這種看似“政治正確”的做法,不僅強化了國家機關與公民之間的緊張關係,而且激化了社會矛盾,引起了許多不必要的糾紛。在一些重大犯罪案件報道的過程中,少數新聞媒體從業者不問青紅皂白,對司法機關妄加指責。更有甚者,當一些學者指出新聞報道中存在法律問題時,新聞媒體從業者乾脆搬出西方國家的新聞價值理論,聲言自己就是要站在弱勢群體這一邊。這種近乎于無理糾纏的新聞報道和新聞評論,是一種新的輿論暴力。如果不採取措施加以干預,那麼,中國的新聞市場將會出現嚴重混亂的局面。

  其次,強調新聞媒體的監督作用,可是忘記了監督的目的。把監督的手段當作了監督的目的,從而人為地製造社會事端,轉移公眾的視線。廣東佛山“小悅悅”事件發生之後,不少新聞媒體能夠全面地報道事實真相,既謳歌好人好事,同時又提醒人們關注過往行人的所作所為,從而使新聞報道既引發人們對社會公共道德的反思,同時又提醒人們關注城市管理中存在的問題。

  但令人感到遺憾的是,部分新聞媒體從業者窮追不捨,公開暴露過往行人的隱私,將他們置於十分難堪的境地。這種毫不顧及他人感受,揮舞道德大棒對當事人圍追堵截的報道行為,不僅嚴重地損害了當事人的隱私權和人格尊嚴權,而且更主要的是,讓人們忽視了社會管理中存在的缺陷。這一事件需要反思的內容很多,新聞媒體在採訪報道的時候,不能站在道德的制高點上,一味地對一些過往行人橫加指責,而應該善意地提醒管理者,在強化社會管理的過程中,一定要注意細節,盡可能地保護居民的人身和財産權利。可以説,正是由於部分新聞媒體報道的偏頗,轉移了公眾的視線,淡化了人們關於社會管理方面的思考。部分新聞媒體過分強調新聞的批判性,而忽視了新聞的建設性,從而使新聞媒體沒有真正發揮輿論監督的作用。

  第三,新聞媒體的平衡性,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是新聞媒體市場的平衡性;另一方面是新聞觀點的平衡性。當前,我國正處於新聞事業改革時期,新聞媒體的壟斷現象依然普遍存在。在這樣的大背景下,新聞媒體不能過分地強調新聞報道的個性,而應該更加關注新聞報道的普遍性,因為在新聞市場尚未完全形成之前,新聞媒體應該傾聽各方面的聲音,反映社會各個群體的意見。現在部分新聞媒體過分強調獨立的表達,認為只有這樣,才能凸顯自己的個性。當他們批判別人觀點的時候,從來沒有認真聽取被批判者的聲音,甚至不允許他們平等地參與討論。這種唯我獨尊的姿態,不僅嚴重損害了新聞的平衡性,而且也削弱了新聞媒體的代表性。

  某些新聞媒體的獨斷專行已經引起了學術界的廣泛關注,現在,越來越多的學者意識到,在一些新聞媒體“突破性”報道背後,體現的是“公器私用”。在新聞市場尚未完全放開的情況下,新聞媒體應當自覺地傾聽各方面的聲音,為不同群體表達自己的意見提供平臺。如果發表不同的意見,那麼,新聞媒體應當堅持平衡性的原則,充分地採納各方面的觀點,讓不同的意見在討論中尋求共識、在爭鳴中凝聚共識。

  可以説,長期的壟斷經營,已經讓一些新聞媒體從業者産生了自大情緒。他們根本沒有意識到自己的思想深處存在的偏見,也沒有深刻反省自己話語權和表達權的真正來源。那些打著自由主義的幌子批評他人的新聞從業者,根本沒有意識到自己所肩負的歷史和現實責任,從來沒有虛心地為每個社會群體和階層充分表達自己的意見提供必要的服務。他們把媒體當作自己的自留地,而不考慮中國社會改革對新聞媒體的基本要求。從表面上看,個別新聞從業者似乎是在鼓吹多元化價值觀念,但從本質上説,他們才是地地道道的專制主義者。如果不儘快採取措施,澄清我國新聞界出現的一些似是而非的錯誤概念,那麼,中國的新聞事業發展將會出現嚴重的異化現象,科學的價值觀將會被扭曲,西方國家新聞傳播價值理論將會被有選擇地利用,成為少數新聞媒體從業者黨同伐異、相互攻訐的武器。

  樹立科學的新聞價值觀念,凈化中國的新聞市場,維護基本的新聞職業倫理,糾正新聞行業中存在的不良風氣,應當成為我國新聞改革的方向。

編輯:張潔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