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票,在我們周圍幾乎無處不在,在很多人看來,那是個曖昧又令人興奮的東西。在我國,彩票業一直都頂著公益的光環,買彩被視為做慈善,在幫助別人的同時,也給自己一個希望。但是,在實際操作和宣傳中,往往只突出了小搏大的中大獎案例,放大了人們一夜暴富慾望,創辦彩票事業的初衷卻被沖淡了。因此,有媒體調查認為,彩票發行正在由公益滑向賭博。(12月7日《法治週末》)
其實,從規則設計上來看,彩票與賭博並無根本不同,最大的區別在於,作為公益事業的彩票業以國家信用擔保,彩票收入用於公益和公共事業,而不是進入私人腰包,這是公益彩票區別於“私彩”和非法賭博的根本特徵。在我國,彩票業成為增長最為強勁的行業之一,已成為一個龐大的産業,彩票銷售幫助很多困難群體解決了就業難題,彩票收入也成為社會公益金的主要來源之一。中央下撥的地震救災專項資金、財政每年安排的醫療救助補助資金,有相當一部分都來自廣大彩民貢獻的彩票公益金。
毋庸諱言,很多人買彩票都盼著能中獎,但不能因此抹殺彩民對公益事業的貢獻。按照我國彩票行業的“規則設計”,彩票籌款的50%作為獎金返還中獎者,35%用於社會福利公益事業,15%用於發行管理金。可以這麼理解,彩民買一張2元彩票的同時,就鐵定為公益事業“捐”了7毛錢。
這樣的規則設計,也註定了買彩票總體上要“虧本”的,中獎的畢竟是極少數。因此不能當做一種日常投資手段;購買彩票雖然是值得鼓勵的行善行為,但也要科學規劃、量力而行。
然而,在實際宣傳中,往往過於渲染一夜暴富的案例,對不理性的買彩行為缺乏必要的警示。其實,沉迷其中甚至傾家蕩産的例子並不少見。因癡迷買彩票,走上貪污、搶劫道路的也時有耳聞。因為單張彩票面額小、門檻低,買彩票的多是低收入者。在彩票銷售點前徘徊張望的,就有不少農民工的身影。由於彩票銷售缺乏監督,不少未成年人,也加入了彩民的行列。
這説明,我國彩票業固然貢獻巨大,也有逐漸偏離公益本意的傾向。此外,時有耳聞的“巨獎疑雲”和“彩票內幕”,也在侵蝕彩票業的形象和公信力。但是這似乎沒有影響人們對彩票的熱情,人們總希望自己成為那個幸運兒。
鋻於人們對彩票業的複雜觀感,要徹底把彩票和賭博切割開來,至少需要在兩個方面努力:
第一,從立法和制度上規範彩票業。包括“玩法”的設定、程式的透明、彩票公益金的使用和監督等,都要做到有章可循。要改變民政、體育主管部門既發行又監管的現狀,引入獨立的社會監督;同時要加強對彩票收益的監管,彩票公益金全部納入預算,接受公共財政監管。
第二,要引導彩民理性行善,減少即開型、數字型等“賭性”更強的彩票玩法,限制對中大獎消息的過度渲染。還要告訴公眾,彩票是公益事業,買彩票是“大家幫助大家”的慈善行為,不是一夜暴富的工具。彩票本質上是一種社會再分配方式,不能當做投資手段。完善的規則加上理性的彩民,才能讓彩票業褪去賭博色彩,成為名副其實的公益事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