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青年報社會調查中心通過網路對4509人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40.6%的人不熟悉自己的鄰居,其中12.7%的人“根本不認識”自己的鄰居。(11月22日《中國青年報》)
與幾十年前相比,現在的鄰里關係確實疏遠了很多。不過,如果因此而得出鄰里關係越來越冷漠的結論,在我看是走入了表面化和簡單化的誤區。
關係親疏的基礎在於接觸。隨著社會節奏的加快,現代人的工作壓力加大,有人戲言,家成了小憩的客棧,夫妻也如匆匆的過客,哪還有時間與鄰居接觸和交流呢?
不是冷漠造就了疏遠的鄰里關係,也不是疏遠的鄰里關係加深了冷漠,只是城市化的進程改變了我們的生活習慣。小時候的露天電影,放學後在衚同裏的追逐打鬧,晚飯後幾家圍聚在一起的聊天納涼,成為許多人的美好回憶。可是從另一個角度看,當回憶、懷舊涌上心頭,其實不也正是對溫馨的鄰里關係的懷念,或者説另一種意義上的嚮往嗎?
網路的興起,成為了改變人們生活習慣的另一個重要原因。只需點點滑鼠,衣食住行似乎都可以在電腦螢幕前解決,也讓很多人變身為“宅”族。不過,隨著網路的普及化,網路上的熟人意識也在甦醒。實名制熟人社區性質的網站逐漸興起,由網路而走入生活的交友活動時有可見,基於社區甚至小區的網路平臺也越來越受到歡迎,某種意義上不正是在回歸傳統意義上的鄰里之交嗎?
也許鄰里關係的疏遠的確存在,但這不是冷漠,疏遠背後也有對熱情的期盼。需要重視的是,這變化了的鄰里關係,其實更需要與之相適應的完善的公共服務體系的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