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資訊時報(2011年10月18日)
寄望于道德拯救道德,是無濟於事的。你不能指望全社會靠道德自律,就能解決道路交通忽視行人權益的問題,也不能指望道德規範就能使肇事司機自覺擔責、旁觀路人可以打消各種顧慮而立即施加援手,醫院自然也不會因此不收醫療費而對受害人全力救助。資訊時報18日刊發鄧清波的評論《怎能依靠道德去拯救道德》説,在小悅悅事件中,拾荒阿姨的高尚品德熠熠閃光,這種克服各種顧慮與障礙的救助行為在此顯得尤其珍貴。雖然,美德對於構築良好的社會風氣必不可少,但除此之外,司法更加公正高效,社會保障與救濟體系更加健全,公權力自身更加守信,這些無疑更加重要。我以為,唯有在這些方面加快變革,才能推動公序良俗的形成,才能為道德“減負”,使溺水中的道德自行上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