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長假期間,不少溫州中小企業主為民間借貸的資金鏈危機而憂心忡忡。受訪者普遍表示,中小企業在銀行貸款難,“逼迫”企業不得不選擇高利率的民間借貸,而溫州龐大的民間借貸市場如今已經牽連了當地的家家戶戶。(10月8日《新京報》)
溫州民間借貸“步步驚心”的消息在坊間發酵,已持續半年的溫州中小企業主“跑路”情況也引起了高層關注。
民間拆借危機對整個金融體系的危害,不可小覷。早在年中,興業證券發佈的《閩浙民間資本調查》顯示,調查地區民間資金龐大,游離于信貸額度控制之外,而逐利於信貸緊縮,高利貸相當火爆。對於中小企業來説,融資一如既往地難,就算貸到款,綜合成本也不低,而且受資金頭寸調整不靈活等限制,因此企業更願意通過民間金融拆借短期資金。
客觀地説,民間借貸不是洪水猛獸,甚至以實體經濟支撐的“溫州模式”一度成為中國民間資本流動健康程度的一個尺規。這場危機讓我們對民間金融秩序有所警覺,更重要的是,它啟示我們:不能等到拆借危機才想起中小企業。道理早就無需贅言:內需的擴大和強勁中小企業是保持國家經濟面持續向好的核心引擎。如果能找到一把鑰匙讓全世界增加就業、解決貧困、走出金融危機,那麼這把“金鑰匙”就是中小企業的良性發展。儘管人們在中小企業佔企業總量的比例、對GDP的貢獻等數值的認知上或有差異,但是其在國民經濟中的“扛鼎”作用已予公認。然而,現實較為遺憾——即便國家出臺了多個有關“支援中小企業”的制度文件,“三荒兩高”(人荒、電荒、錢荒,高成本、高稅負)仍困擾著中小企業發展。
關注中小企業的發展,當下而言要緊的是兩個層面:一是認真落實並完善對小微企業貸款的差異化金融監管政策,引導資金流向中小企業。同時,出臺真金白銀的刺激民間投資政策,厘清民間資本秩序,鼓勵其成為拉動經濟增長的新動力。二是宏觀層面引導中小企業做大做實、防止其“空心化”。擁有2000多家會員的溫州中小企業促進會會長周德文曾認為,“跑路潮”只是當前溫州經濟運作到一定階段的産物,溫州經濟真正的病灶在於大批企業主偏離此前的實體經濟、個個熱炒房地産以及虛擬經濟,以至於産業“空心化”日益嚴重。央行溫州支行今年7月公佈的《溫州民間借貸市場報告》也顯示,溫州民間借貸極其活躍,89%的家庭個人和59.67%的企業參與其中,規模高達1100億元——然而,可怕的是在上述1100億元民間借貸資金中,沒有進入生産投資領域的資金規模約佔40%。
眼下的中國中小企業,需要關注與關心,既需要“輸血”,更需要“心理輔導”。不要等拆借危機才想起中小企業,須知溫州拆借危機,不是幸災樂禍的醜聞,而是醍醐灌頂的警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