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大陸觀察  >   社會

廣場改名就能解放思想嗎?

2011年09月20日 14:46:00  來源:光明日報
字號:    

  據報道,南京在申辦2012年中國航海日活動主辦權的幾個城市中脫穎而出。據悉,屆時南京將舉辦一系列活動,重頭戲包括將“鼓樓廣場”改名為“鄭和廣場”,並安置鄭和銅像。儘管目前這“僅僅是專家提議,經過一些討論,尚未獲得正式通過”,但還是引起了不小的爭議。

  近年來,改地名的事著實不少,有的要把“石家莊”改名為“正定”,有的要把“駱馬湖”改為“開工湖”,有的要把“西湖路”改為“徐君猷路”。贊成的、反對的各執一詞,一直沒有“消停”。

  對改地名的事,筆者以為,好還是不好,要從實際出發,不能一概而論、絕對化。有些地方改了地名後産生了良好的經濟文化效應,如湖南的“大庸”更名為“張家界”,福建的“崇安”更名為“武夷山”,四川的“南坪”更名為“九寨溝”,雲南的“中甸”更名為“香格里拉”等。人們順其自然地接受了,名字也叫得很響,成了更多人心儀嚮往的地方。當然,也有不太成功的,如近年來,名山大川成了旅遊勝地,有的地方就將歷史悠久的古州(如徽州)以名山更名,反而使原有的文化韻味弱化、失色。

  由此來看,地名不能想改就改。南京是“六朝古都、十朝都會”的歷史文化名城,更改地名更是十分敏感,包括建議者也可能考慮到這一點,因而想出了一條看似十分搬得上臺面的理由:“因為南京人相對還比較保守,而明朝時鄭和下西洋,體現的是開放、包容、海納百川的精神,不如趁著航海日,重新命名鼓樓廣場,以推進南京的思想解放。”

  這樣的説辭有點匪夷所思,理論估且不論,難道鄭和像安置到鼓樓廣場,並將百姓叫了80多年的鼓樓廣場改名為“鄭和廣場”,南京就不再流連“槳聲燈影”,而“擁抱長江,奔向大海”?如此,當然是好。可是很多人都知道,南京雖然沒有“鄭和廣場”,但1953年就建了佔地2.2公頃的“鄭和公園”,不僅安置了鄭和銅像,而且有“鄭和紀念館”。顯然,南京的思想解放與否,與鄭和沒有必然的因果關係。

  據相關資料,南京鼓樓廣場因明朝鼓樓建於此而得名,不是隨意命名的。有鼓樓自然有鐘樓,附近還有大鐘亭、鼓樓公園等,是南京的地標。如果改成“鄭和廣場”,由鼓樓而形成的歷史、文化、人脈是不是也要隨之而改?事實上,“鼓樓”在全國很多地方,如西安、徐州等都是城市中心的標誌,非但不是“雷同”,而且恰恰是中國地方城市的特色。

  城市改名可以説涉及政治、經濟、歷史、文化、民生等眾多方面,必須充分論證,聽取群眾意見。在專家學者的意見備受重視的情況下,專家們更要用好自己的“話語權”。

[責任編輯:張潔]

相關內容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