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前夕,不少單位都會向員工發放月餅、中秋購物禮券或是月餅券。這些收入雖然以實物或有價證券形式發放,但也應計入工資薪金扣繳個人所得稅。(8月28日《京華時報》)
被網友稱為“月餅稅”的這項稅收,其實是個人所得稅。我們已經交了很多年,只是今年才被人發現,被媒體曝光,才引起我們的關注而已。
“月餅稅”有著徵收的法律依據,即稅法規定“個人取得的應納稅所得,包括現金、實物和有價證券”。其徵收的理論依據無疑是:作為一種福利,月餅、月餅券或者有價證券,是勞動者的一種勞動所得,是個人收入的一部分。
但是,這個理論依據有不合情理的地方。多數勞動者和專家,更傾向於月餅、月餅券或者過節發放的有價證券,是單位對員工的一種感謝和激勵,一種溝通與交流方式,一種節日期間增進感情的做法。理應不被計入個人應納稅所得,或者至少應該被視為是免稅的範疇。
“月餅稅”的徵收,其實只不過是中國目前稅賦的一個縮影。其背後更深層次的原因,則是國家相關稅收法律和政策建設的滯後性,無法適應社會文化的發展和和諧進步的要求,這種做法沒有考慮以民為本。
以“月餅稅”為例,本應被視為免稅甚至不徵稅的範疇,之所以徵收,一方面是國家財政依賴稅收,稅務部門不願意放棄既得稅收項目;另一方面,無疑是稅法的不完善與諸多不合理性規定無法及時被修改,致使不合理也不合情的“月餅稅”僅僅因為合法性而強勢存在。如果再回顧近日鬧得沸沸颺颺的房産“加名稅”,無論是南京的按産權轉移為依據,還是武漢的按房産贈與為標準的徵稅中,我們亦不難發現,見縫插針式的稅收思維和無法以人為本、無法與國家總體發展需求相適應的稅法,成為稅務部門“唯利是圖”的最大基礎。
國家經歷了初步發展與財富積累之後,已經到了需要讓利於民、還富於民、藏富於民的階段。在這樣的總體形勢下,國家稅制與稅法,無疑面臨著一系列必要的改革與修改,以便與經濟發展形勢,與國家進步要求相適應。比如讓中秋關懷變味的“月餅稅”,比如讓婚姻更加悲壯的、涉嫌與民爭利的“加名稅”,以及那些“合法合規”但卻不合情不合理的稅收,重復計徵的稅收等等,顯然都需要稅收思維與稅法等從根子上的變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