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險不是冒險,更不是犯險。被困“驢友”全部獲救,但代價不菲,因為動用了難以量化的公共資源。
4月3日晚上,北理工38名師生和1名公司職員,在房山周口店地區貓耳山登山踏青時,迷失方向,被困山中。警方調集消防、巡特警等多警種近300人,經過13個小時的晝夜救援,39名被困“驢友”全部獲救。
這場生死接力的大救援,從中可以看到職能部門對生命的尊重。一是不舍晝夜、不辭辛苦。事發地點,地形復雜,山路陡峭,再加上天黑路滑、被困者手機信號不穩定等多種不利因素,搜救工作十分困難,可以說救援本身就是一種涉險。二是,不惜人力、不惜財力。接警後,北京警方和消防共派出近300警力進山搜救。此外,警方首次出動直升機進山搜尋被困者。
年輕人應該有一點探險精神,多些求索、多些探險,探尋大自然的奧秘以及挑戰自我,未嘗不可,但探險不是冒險,更不是犯險。一個不爭的事實是,事發地貓耳山目前尚在開發中,並非旅遊景點,近年時常發生登山愛好者被困之事。身為北理工“風信子”登山社團成員,他們不是不知道此舉的危險性,為何執意涉險?有被困學生透露,多數參與者對貓耳山環境不了解。連了解都不了解,就敢涉足,這是勇氣還是草率?
最終,被困“驢友”全部獲救,但代價不菲,因為動用了難以量化的公共資源。有網友表示,想知道這次被營救的學生是否要對他們的行為負責,是否應該為這次出動的大量警力埋單。全力搶救被困學生,是職能部門義不容辭的責任和道義。而網友之所以要求被困者承擔國家為之付出的大量人力和財力,實際上是表達一種不滿,即因個人的盲目、草率或貪圖一時之快,耗費了大量公共資源。這些探險者都是成年人,應該對自己的行為負責,應該具有基本的社會責任感,不能動輒因自己的行為消耗公共資源。
也許不必一味指責不諳世情的學子,他們的盲目探險也是教育缺失的表現。有個細節是,記者多次致電,但北理工宣傳部的負責人始終不接電話。出了這麼大的事,學校沒有積極的公開回應,耐人尋味。
近年來,群眾性探險旅遊活動導致的安全事故越來越多,這當中折射出安全監管的欠缺。我們目前缺少針對探險旅遊活動的法律法規,讓探險旅遊活動組織成了監管的“真空地帶”。這次營救結局皆大歡喜,但“驢友”為何會被困于險境,其中又有哪些教訓值得吸取,不能就此畫上句點。(王石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