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注意到,在這場被媒體稱作危機公關的萬人大會上,雖然雙匯集團董事長萬隆也再次向消費者表達了歉意,但是,給人的感覺,萬隆的“致歉”,更是一種“禮節”性的,具有象徵意義,而缺乏應有的誠意。因為,會議現場不僅出現了經銷商高呼“雙匯萬歲”的口號,還出現了高呼“萬總萬歲”的口號,同時,萬隆在輕描淡寫地向消費者表達了歉意以後,談得更多的則是雙匯的損失如何如何。我不知道,雙匯的“萬人大會”,是在向消費者道歉呢,還是在向消費者發難、向輿論發飚?
出現這麼嚴重的問題,損失是毫無疑問的,“三鹿”集團不是因此而破産了嗎?雙匯現在需要做的,首先是反思,然後是整改,並通過認真的反思和積極的整改,確保不再發生類似問題,從而化解危機,重拾消費者對雙匯的信任,而不是山呼“萬歲”,用虛張聲勢的方式向消費者發難、向輿論發飚,迫使消費者“就範”、迫使輿論和公眾“就範”,從而達到逃避危機、逃避責任的目的。
顯然,在這場危機公關活動中,我們沒有看到任何這樣的跡象。因為,如果雙匯是誠心誠意向消費者道歉,誠心誠意地想進行反思和整改,就應當邀請消費者代表參加會議,與消費者面對面地溝通,甚至可以在全國向消費者徵集整改的意見和建議。遺憾的是,雙匯的這次危機公關活動,不僅沒有邀請消費者代表參加會議,沒有給消費者帶來更多的誠意,反而讓經銷商與消費者叫板、與輿論叫板。再聯想到此前萬隆所説的“源頭不在雙匯,而是養殖業的問題”的説法,就不得不讓人産生這樣的懷疑,雙匯並不買消費者和輿論的賬,並不想想真心悔改,並有可能繼續在錯誤的道路上走下去。如此,這場危機還如何消除呢?消費者又如何能夠滿意呢?
市場經濟體制下,信譽是企業的最高目標。一個企業,如果失去了信譽,失去了消費者的信任,就等於自掘墳墓。由於種種因素的影響,企業在經營過程中,可能會出現一些問題。關鍵是,出了問題要及時總結、及時整改、及時向消費者作出新的承諾,而不是矇混過關,更不是與消費者對著幹。雙匯的行為,已完全超出了消費者心理可以承受的能力範圍,也超出了市場經濟規則所允許的範圍。對雙匯這樣的企業,像三鹿一樣倒下去,可能産生的社會效果更好,對其他企業産生的警示作用也更大。如果任憑雙匯這樣與消費者對抗下去,並勉強維持生存,對雙匯自身,對整個食品市場和食品安全工作都不是一件好事。
網路調查顯示,眼下,多數人都認為對食品安全應當“零容忍”。但是,監管部門和企業似乎並不這樣認為,一方面,在發生嚴重的食品安全問題以後,監管部門並不急於用快刀斬亂麻的方式解決問題,而經常想通過時間來消磨輿論和消費者對問題的反映和憤怒;另一方面,企業則尋找各種各樣的理由來為自己辯護,導致一些行業、企業、産品問題連續不斷地發生。而尤其值得重視和關注的一個現象是,近年來發生的一系列食品安全問題和事件,除了三鹿奶粉事件因為特殊條件的影響,下了一次狠手之外,更多的都是以處理幾個人而草草了事,沒有讓企業付出沉重的代價。
所以,對雙匯“瘦肉精”事件,擺在面前的只有兩條路,要麼痛改前非,要麼走三鹿之路。這一點,必須由有關方面作出決斷,而不能再由雙匯繼續逍遙下去,繼續與輿論和消費者對抗下去。(作者:譚浩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