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2日,全國政協委員董協良在提案裏揭露了醫療器械市場上存在的黑幕:“一個國産的心臟支架,出廠價不過3000元,可到了醫院便成了2.7萬元;一個進口的心臟支架,到岸價不過6000元,到了醫院便成了3.8萬元。”董協良説,9倍的心臟支架暴利已經超過了販毒。
與其説這是一種“暴利”,不如説這是一種“暴力”,是一種對公民財富的公然搶劫。最可奇怪的是,這樣的搶劫已經不是一年兩年了,患者發現被搶劫也不是一年兩年了,2008年就有媒體曝光心臟支架黑色利益鏈,可以説早就“報案”了,可幾年過去了,儘管媒體一再“報案”,卻始終無人受理,無人站出來主持公道,在一幢幢平民的房子被當成釘子肆意強拆的時代,卻似乎找不到一種力量來“強拆”罪惡的醫藥、醫療器械利益鏈。
瀋陽的張女士的母親要進行心臟介入手術,在萎縮的冠狀動脈中植入了兩個支架,該手術全部費用為5.4萬多元,其中兩個支架和其他輔助器械的費用為4.6萬多元,佔手術全部費用的85%,而診療費和手術費加起來才2000元,還不到手術全部費用的4%。試想,在這樣的利益誘惑下,原本可以服用藥物保守治療卻“被支架”,也是非常有可能的事。
這樣高額的醫療費用,一次手術,就可以摧毀很多家庭的經濟基礎,即便不必借貸做手術,家也很可能被掏空了。
記者調查得知,醫療器械生産廠家的利潤並不高,虛高的部分都産生於流通環節。與藥品大體一樣,其鏈條為:醫療器械生産企業——獨家代理商——區域代理商——省級經銷商——次區域各級經銷商——醫院。相信很多人都跟我一樣困惑,百思不得其解,為什麼不能由醫療器械生産企業直接銷售産品給醫院呢?這不明擺著增設一道又一道盤剝的關卡嗎?原來按“現行政策”,醫療器械生産企業“不能”直接銷售醫療器械産品,需要經過醫療器械公司。
雖則在利益鏈的最後一關,經銷商私下按醫院進價百分之十幾的比例付給醫生回扣,而醫院還要光明正大地按規定加價10%─15%,但利潤的大頭畢竟還是在各級經銷商手裏。在銷售過程中種種多餘的環節,為什麼不“強拆”?是“有關部門”不敢還是不捨得?
我國已進入老齡化社會,根據全國老齡委發佈的數字,2009年中國60歲以上的老人已達1.67億,有心臟問題的老人很多,據説每年安裝支架的人群在以30%的速度遞增,如果任由黑色利益鏈繼續存在下去,支架也許能醫治心臟,卻會傷透民眾的心。(洪信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