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一些企業喜歡向員工派送各類唬人的頭銜,一個小公司都會涌現多個市場經理、運營總監;一些人也會想方設法在自己的名片上加印各種頭銜。這些情況被人們形象地稱為“頭銜通脹”。上周,中國青年報社會調查中心對1933人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96.9%的人感覺當今社會“頭銜通脹”現象普遍,其中38.4%的人表示“非常普遍”。(1月4日《中國青年報》)
“現在瞎印頭銜的,往往都是一些小公司或者個人。很多名片上的‘客戶經理’、‘大區總監’,其實就是業務員。一間公司只有幾十個人,就有七八個‘總’。”這種頭銜滿天飛的情況,不少人都曾經遭遇過。身邊最典型的例子莫過於房産仲介銷售人員那些印著“XX銷售經理”的名片了。值得注意的是,發放這些唬人頭銜的主體往往是各類公司企業。開空頭支票的一大原因,則是在無法漲薪的前提下,為留住有價值員工所採取的無奈之舉。
然而,在另一個職業體系中,這種“頭銜通脹”的情形卻極為罕見。在被視為鐵飯碗的國家機關公務員、事業單位和壟斷型國企之中,科長、處長、局長的權力層級劃分極為明確,副職與正職之間的區別也是相當地明晰。唯一可見的混亂,就是“官場病”引發的副職膨脹,而除了個別頂著認識某位領導人的“XX處長”頭銜在社會上招搖撞騙者以外,普通工作人員是不太可能為自己在職位上“加官晉爵”的。
瞎印頭銜的,為何往往都是一些小公司或者個人?為何在端著鐵飯碗的單位不見這種“頭銜在飛”的亂象呢?有人指出,中國出現“頭銜通脹”現象的根源,在於中國社會的“官本位”,很多人將地位和級別對等起來。君不見學校去行政化喊了多年,但舉步維艱,其重要原因就是很多高校領導擔心,如果以行政級別定社會地位的現狀不改,高校率先去行政化,將無法與官場特別“對接”,工作不好搞。
這種説法不無道理。不過,另外一個值得一提的原因,恐怕是端著鐵飯碗的人們不需要所謂的“頭銜”來證明自己的優勢地位,更不需要借此為謀生手段。因為在多數情況下,端上了鐵飯碗就意味著有比較優厚的待遇和福利,甚至某些特權。
俗話説,“你有張良計,我有過墻梯”,“頭銜通脹”的人們,往往在工作並不穩定的私人企業就職。而採用這種方式來包裝自己,背後更是一種無奈的選擇。他們唯有通過這種方式才能獲得社會的認同和重視,才更利於謀生。而不像端著鐵飯碗者,憑藉自身的優勢社會地位即可天然地獲取尊重和各類特權。
正是社會各個階層之間存在不小的差異甚至鴻溝,方凸顯出“頭銜通脹”存在的可能性。所以,唯有去“官本位”化,取消身份性特權的存在,消弭鐵飯碗與普通企業任職者之間的社會地位的差距,人們憑藉自己的工作能力平等地獲取社會的認同,才可止住“頭銜在飛”的亂象。 劉晶瑤(新華每日電訊評論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