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中長期人才發展規劃綱要》8月2日發佈,綱要提出,今後高層次人才在京津冀地區可自由落戶,並在子女入學、社保等方面享受當地市民同等待遇。到2020年,北京主要勞動年齡人口中受過高等教育的比例將達到42%,成為世界一流的“人才之都”。(8月3日 中國網)
阻隔城鄉居民自由流動的二元戶籍體制尚未見到改革破冰之舉,北京市首次提出在高層次人才這個群體小範圍內可允許戶籍自由流動,這本應是打破戶籍體制僵局的有力之舉,如無意外,這本應該是戶籍制度改革上可以大書特書的一筆,自由流動這應該是多少中國人期待了多少年的夢想,但細究此綱要,卻並無新意可能淪為雞肋。
首要要明確的是,此次北京市提出允許高層次人才流動,其著眼點不是在於打破當前頗受國人詬病的戶籍體制,而是為了吸引人才,而且從其綱要內容上看,仍然是將附加在一紙戶籍的子女入學、社保等方面的福利作為吸引人才的重要籌碼,而這正是戶籍制度遲遲不能得以破冰的關鍵。從社會歷史進城看,這種固守原有戶籍上的不平等並不是現代社會應有的選擇。北京市人才綱要旗幟鮮明地提出要在2020年北京市主要勞動人口要達到多高的比例,很明顯擁有戶籍福利特權的北京是要借此舉大肆攬才。
按理説北京憑藉其有優勢的地理位置和得天獨厚的政治、經濟、文化優勢,在攬才上本具有別的城市缺乏競爭力的優勢,而且擁有北京戶籍所獨享的特權和福利也是其他城市所不能企及的,此次為何還要帶著天津和明顯落後的河北呢?既然北京無意于主動在戶籍改革上勇當“吃螃蟹者”,那麼此次所謂的三地戶籍自由流動,恐怕也不過是北京打著“戶籍平等流動”的幌子,隨手抓來仰仗于它的天津和河北“陪其讀書”,“招安”各地人才而已。
如此看來,此次北京提出的人才綱要中所謂的“戶口自由流動”還只不過是北京憑藉其戶籍優勢大肆攬才的虛妄心理之下的表面功夫。如果真正有意于解決人才的自由流動,除了要改善人才的發展環境之外,還應該在戶籍制度上下功夫,尤其是在附庸于戶籍之上的社會福利上有所作為,人才的流動除了發展環境和空間的吸引外,其他諸如子女上學、社會保障都有可能成為他們的考量因素。既然是要實現人才的自由流動,那就應該撇開人為的、依託于戶籍至上的不平等來吸引人才的虛妄想法。
如果肇始於戰國時期本用於人口管理的戶籍制度,經過數千年的歷史沉澱之後,依然不能保證憲法所賦予公民 “遷徙和居住”的自由。反而成為某些地方獨享某些福利甚至招攬人才的法寶,這應該不是一種歷史的進步。然而,作為首善之地的北京,卻一直沒有作出表率。(高亞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