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資産過快增長弊大利小

時間:2012-04-25 11:07   來源:中國網

  最新數據顯示,截至2012年2月末,中國央行的總資産超過美聯儲和歐洲央行,成為全球第一。五年間,央行的總資産增長了119%,于2011年末達到約4.5萬億美元,而美聯儲、歐洲央行在同期的資産規模分別為3萬億美元和3.5萬億美元。

  由於央行的總資産主要包括外匯、貨幣黃金、政府債券等,因此,央行資産規模的擴大,不僅反映了一個國家創匯、儲備等方面的能力,也反映了一個國家經濟發展和經濟提升等方面的能力。

  但是,同時必須看到,由於央行資産規模的擴大,常常與外匯佔款、貨幣發行、幣值升貶、通貨膨脹等緊緊聯繫在一起。因此,資産增長過快過慢,除反映這個時期經濟金融發展過程中的問題之外,也可能會引發一些新的矛盾和問題。

  短短的五年時間,資産規模就翻了一番,達到4.5萬億美元,一躍成為全球最大的央行。在經濟總量、經濟實力、居民收入、社會財富、社會購買能力等都還遠遜於美國的情況下,央行的資産卻超過了美聯儲,這顯然不是一個讓人高興得起來的消息。

  渣打銀行近期提供的一份報告顯示,過去的三年,全球新增M2的規模中有48%來自中國。去年,雖然中國全面實行緊縮的貨幣政策,但是,新增M2的規模在全球的佔比反而上升到了52%。而國內相關機構提供的數據也顯示,2011年末,中國的M2約合13.8萬億美元,M2/GDP達到了189%,而同期美國M2規模僅有9.6萬億美元,M2/GDP僅僅為64%。可見,人民幣超發的現象是多麼的嚴重。

  由於人民幣不是國際貨幣,超發的貨幣不能通過在世界範圍內的流轉,將通貨膨脹風險轉嫁給其他國家。因此,超發的貨幣,必須由本國來消化。如此規模的超發貨幣,又怎能不引發物價上漲,甚至嚴重的的通貨膨脹呢?不管央行是否承認,從去年到現在的物價快速上漲,貨幣超發都是最主要的原因。

  所以,央行資産規模過快增長,從某種意義上講,是以通貨膨脹的爆發為代價的,是以犧牲企業和居民的利益為代價的。

  不僅是購買能力下降,貨幣超發還會帶來企業融資難度加大、成本上升的問題。因為,為了防止貨幣超發可能帶來的惡性通貨膨脹,必然要通過收縮貨幣政策、減少信貸投放來解決。此輪緊縮政策,存款準備金率上調到打破歷史紀錄,央票數量也是居高不下。其直接後果,就是企業融資能力急劇下降,特別是中小企業,不得不依賴地下金融獲取所需要的資金,最終走上不歸路。去年以來出現那麼多企業家跑路以及關閉、歇業,很大程度上,就與貨幣政策的持續緊縮有關。

  造成中國央行資産規模增長過快的另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低端、低檔次出口帶來的外匯佔款大幅增長。3萬多億美元的外匯儲備,需要20萬億的基礎貨幣作保證。這樣的外匯佔款,顯然是一隻關在籠子裏的“餓虎”,隨時可能衝出來製造通貨膨脹慘案。為什麼流通中的M2這麼充裕,企業卻普遍面臨融資難,與外匯佔款過高也有著密切關係。如何調整出口策略,改變只求規模、數量,不講效益、品質的出口方式,是今後出口工作必須認真研究和解決的問題。不然,隱患會越來越大,中國企業和勞動者被外國企業、勞動者“剝削”的現象會越來越嚴重。

  而隨著中國對外經濟合作與交流步伐的加快,特別是中國經濟實力以及在世界經濟中影響的提高,要求人民幣升值的外部壓力也越來越大。雖然中國可以不以別國的意志為轉移,不按別人的要求去讓人民幣單邊升值。但是,又不能不對此有所忌憚。近年來,人民幣單邊升值的幅度還是很大的,不僅給出口企業造成了強大的壓力,使出口企業的獲利空間越來越小,難度越來越大,而且外匯儲備貶值的現象也十分嚴重。外匯儲備貶值,説白了,就是中國勞動者的勞動貶值和各種資源貶值。因為,中國過去幾十年的出口,儀仗的主要是勞動力紅利和對土地資源、環境等的過度消耗。

  所以,央行資産規模的過快增長,對中國來説,已造成了不小的傷害,甚至可以説是弊多利少。如何改變這種現狀,如何讓央行資産的增長能夠與中國經濟發展的實際、中國的經濟實力、居民收入、社會財富等相統一,是決策層和管理層必須細細研究、好好品味、多多考慮的問題。

編輯:樊玉嬌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