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必談國際板而“色變”

時間:2011-07-04 11:01   來源:人民日報
  近兩個月來,股市持續走低。有些投資者認為,股市下跌的原因之一在於國際板即將到來,而市場難以承受國際板帶來的壓力。從實際情況看,關於國際板的消息一有風吹草動,也確實會在市場上激起波瀾。該不該開通國際板?在什麼時機推出?如何在制度安排上防範可能出現的風險?對這些問題,市場人士都存在不同看法。

  事實上,關於該不該推出國際板,不應有太多爭議。資本市場的生命力就在於開放和交流,在當今世界經濟格局下,一個封閉市場的發展空間和影響力都會大大受限。因此,對於中國資本市場而言,逐步開放、融入世界是必然趨勢。通過國際板引入優質境外企業,對於促進A股市場從新興加轉軌市場向成熟市場轉變,促進上市公司整體品質提高,為投資者提供更多選擇,都具有積極意義。

  很多投資者擔心,國際板開通會對A股的流動性和估值體系形成衝擊。這些擔心有其道理,但也不必過於憂慮。流動性方面,目前A股市場的市值規模與每年融資額都已是今非昔比,有人估計國際板開通初期每年融資額在千億元上下,這一水準與A股市場現有規模相比,顯然難以對市場流動性形成大的影響;估值水準方面,雖然A股的整體估值水準相對仍較高,但不同板塊之間的結構性差異很明顯,尤其是大盤藍籌公司估值中樞已處在歷史低位,A股相對於H股出現折價已是普遍現象。因此,以目前A股的估值水準而言,國際板開通也不會對A股的估值體系造成根本性的衝擊。

  儘管如此,在國際板推出時機上,還是需要仔細斟酌。以市場的流動性為例,國際板本身所需資金的絕對量並不算大,但從當前股市的實際情況看,新股發行節奏相對較快,全流通進程正在加速,貨幣政策也仍在緊縮過程中。如果在市場資金供應比較緊張的情況下推出國際板,其效應就有可能被放大。因此,在選擇國際板的推出時機時,應當充分考慮目前市場的承受能力,兼顧投資者的切身利益,將其衝擊力度盡可能化解。

  長遠而言,“怎麼做”是更為關鍵的問題。從國際經驗看,大部分國家和地區都是在資本項目完全開放後,才引入外國企業在本地資本市場上市,而且這其中既有成功範本,也有失敗案例。在我國還沒有實現資本項目完全可兌換的情況下,如何將國際板與現有外匯管理制度相銜接;在發行環節應該設置什麼樣的條件,如何對國際板上市公司實施有效監管;如果國際板上市公司出現內幕交易和操縱市場等違法行為,投資者利益能否得到有效保護……在國際板的制度設計和規則安排中,只有充分考慮這些問題並妥善處理,國際板在推出後才有可能獲得長久的良性發展。(午言)
編輯:張潔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