及時調整政策 防范滯脹風險

時間:2011-04-15 13:58   來源:中國證券報

  “切實實施好穩健的貨幣政策”、“把物價漲幅控制在可承受的限度內”顯示出未來宏觀經濟調控新的著力點和新思路。即,需防范滯脹風險,在抑制高通脹的手段選擇時必須更側重“保增長”。

  未來在處理保增長與抗通脹關係的時候,要考慮通過貨幣政策緊縮適度收縮流動性,但不能太快,太急。同時,要注意從增加社會供給的角度保證實體經濟的金融需要,適度增加貸款。而對未來物價形勢及抗通脹力度也要重新評估:既要採取組合拳嚴控亂漲價,但對成本推動型通脹、薪酬增加引發的通脹需要區別對待,對有利于經濟發展的漲價行為要盡快調整。由此分析,政府已發出了宏觀經濟調控微調的信號,在抑制高通脹的手段選擇時必須更側重“保增長”,而且將切實實施好穩健的貨幣政策放在了第一位。

  對于當前經濟是否有滯脹風險還存在很大分歧。如對3月採購人經理指數(PMI)很多人做出止跌反彈的解讀,認為中國經濟已經回彈,企業經營開始向好。但根據筆者了解的情況,當前沿海出口型企業的生產經營狀況已經很不妙,主要問題在于信貸控制太嚴,生產成本全面提升,原材料、資金、能源和人工,幾乎所有成本都在大幅度上漲,企業已經很難自身消化。

  何謂滯脹?不同國家不同時期的標準也不同,很難找到“普世”的尺度。但各國統一的認識是:經濟增速連續出現幾個月下滑,通脹指數卻出現連續幾個月的向上運行,即在物價上漲加劇的同時出現了經濟衰退。通脹轉為滯脹十分可怕。因為幾乎所有宏觀經濟政策尤其是貨幣政策都無法有效地對其進行調整——控通脹必須收緊貨幣政策,但會抑制經濟增長。若顧慮經濟增長,貨幣流量不敢緊縮,則可能加劇通脹。因此,管理通脹在兩個方向上都必須重視,既要控制好物價,不讓CPI奔騰,又要注意經濟不能減速太快,最終導致經濟失速和滯脹。

  通脹是有自身規律的,是周期性的經濟現象,也是國際性的經濟現象——在全球主要國家和地區必須轉一遍。目前全球通脹最嚴重的國家大約佔全球經濟總量的25%(金磚五國加一些發展中國家),還有50%的經濟總量對通脹的感受不深,甚至佔全球經濟總量25%左右的美日兩國還沒有感受到通脹。而全球政策不同步會導致我們抗通脹效果打折扣。

  中國抗通脹比其他國家難,還表現在中國式通脹的復雜程度。與傳統通脹不同,中國式通脹既有需求拉動,又有成本推動,既有輸入型通脹,更有高增長所伴生長期需求量暴增因素。同時,高通脹的周期恰恰與薪資大幅度提升的周期撞到了一起,長期壓低物價與必須快速提高勞動力價格的矛盾尖銳化。同時,經濟高增長必然受到高能源價格的阻截,中國對全球大宗商品的依賴終于成為經濟增長的軟肋。

  我一直認為,在中國經濟高速發展的階段,流動性過剩並泛濫是長周期的經濟現象,而中國勞動力價值的提升所導致的勞動力價格的提高,也是長周期的經濟現象。物價上漲是具有必然性的經濟現象。認識中國式通脹的規律,不是放任通脹,而是為了採取切實可行的抗通脹方案,打好組合拳。比如,不宜將通脹目標定得太低,太過清晰,否則左右為難。比如,抗通脹並不只在控制物價,關鍵是提升勞動者自身抗通脹的能力,想辦法讓勞動者放心地儲蓄和投資,讓絕大多數勞動者轉為儲備的勞動力價值能夠保值增值。老百姓安居樂業不擔心勞動力價值貶值了,物價一定可以穩定。

  防止滯脹由預期演化為現實,最重要的就是重視滯脹信號,及時轉變政策,將保增長再度作為宏觀經濟調控的主要目標,在增長中解決通脹難題,將滯脹苗頭掐死在萌芽狀態。(何志成)

編輯:張潔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