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貧幹部為全村貧困戶填寫扶貧統計表,僅填寫一遍就需簽2080次名;一個村每年複印扶貧相關資料,就得花一兩萬元;基層扶貧“責任狀”滿天飛,卻存在口頭上落實、實踐中落空等問題……精準扶貧已進入攻堅拔寨的衝刺階段,扶貧領域的形式主義之風卻耗費了扶貧幹部大量精力,嚴重影響了脫貧攻堅工作的進程。
針對扶貧領域出現的頻繁填表報數、迎評迎檢、陪會參會等問題,國務院近日下發《國務院扶貧辦關於進一步克服形式主義減輕基層負擔的通知》,要求各地扶貧部門著力減少填表報數、檢查考評、會議活動和發文數量,規範調查研究並嚴格監督問責。《通知》為各地進一步克服形式主義、減輕基層負擔、激發基層脫貧攻堅活力,掃清了障礙,提供了指導。
國務院扶貧辦發文糾正扶貧領域的形式主義問題,體現了“民有所呼,我有所應;民有所求,我有所為”的務實理念。按照《通知》精神,在今後的扶貧工作中,各地扶貧幹部將有望從各類檔案、資料、文件中解放出來,從層層陪同、參會陪會的束縛中解脫出來,將更多時間和精力用在田間地頭,更高品質地啃掉脫貧攻堅這塊“硬骨頭”。
不過,扶貧辦此次發文狠剎形式主義之風,僅僅是一個開端。一方面,《通知》更多的是對脫貧攻堅中出現的問題進行宏觀指導,要想讓脫貧攻堅成果惠及更多群眾,還需各地扶貧部門和基層幹部繼續探索和完善。以減少檢查考評這項要求為例,按照扶貧辦要求減少督查檢查、考核評估工作之後,地方扶貧部門如何檢驗脫貧品質,還需各扶貧幹部、基層領導合力探討出更有效、易操作的考核辦法,以更實的措施、更優的力量推進脫貧攻堅。
更值得注意的是,形式主義之風並非只存在於扶貧領域當中。在表面上下功夫,熱衷於虛功虛名,而將國家各項政策執行得變形走樣,造成實事泡湯、好事辦砸的不良影響,類似的風氣在基層其他工作中也有體現。這些工作可能並非直接與扶貧相關,但也會對基層幹部的工作狀態帶來負面影響。比如,前段時間新華社批評的“彗星式”調研,就會惡化基層工作的生態,如果這股歪風得不到糾偏,包括扶貧在內的很多工作都難免會受到影響。因此,狠剎形式主義之風,還應從扶貧領域向其他領域延伸。
掃除形式主義,對影響改革發展進程的不良風氣及時糾偏,既需要中央的宏觀指導和地方的微觀應對,也離不開由一個文件、一項政策所引發的“蝴蝶效應”。具體來説,中央發文對地方出現的形式主義問題糾偏,也倒逼地方探索一系列具體的解決方案;扶貧領域出臺相關文件,對群眾所呼所求給出積極回應,也給其他領域帶來啟示和思考。
[責任編輯:葛新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