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小龍蝦”火爆也要早防“蝦賤傷農”
這個夏天,小龍蝦的熱度似乎趕超了天氣。行業統計顯示,小龍蝦已成中國餐飲市場銷售規模最大的單品,堪稱“國民夜宵”;半個月前落幕的江蘇盱眙龍蝦節上,3萬多人一夜之間吃掉了35噸小龍蝦;海外媒體報道稱,中國的小龍蝦飲食店已達1.7萬多家,是肯德基中國門店數量的3倍,超過麥當勞門店的數量……
小龍蝦為什麼這麼火?直接原因在人的身上。在江蘇盱眙,數萬人慕名而來在節展期間品嘗小龍蝦,每天消耗的龍蝦量高達數十噸。龍蝦節已然成為當地居民的節日,他們呼朋引伴,帶上涼菜和飲料,買上幾斤小龍蝦,在山坡上席地而坐,饕餮之間充滿歡聲笑語。同樣的場景,出現在各大城市,街頭巷尾的夜市攤上小龍蝦堆成小山,人們聚會吃飯都要以小龍蝦相邀。新的飲食習慣和社交文化讓“一蝦風行”。
不是每一種食物都可以輕易流行起來,多方力量捧紅了小龍蝦。在江蘇、湖南、湖北等地,小龍蝦一直是重要的富民産業。目前,這一産業甚至北上天山要在新疆紮根興邊。期間,各地政府部門給予了大力扶持。在盱眙,龍蝦節已經連續舉辦了17年,從今年開始才完全由企業全面承辦。資本正大量涌入以小龍蝦為主打的餐飲企業,助推連鎖門店迅速擴張。更多看好這個市場的創業者正涌向農村,借助網際網路重塑小龍蝦從田間到餐桌的各個流程。
小龍蝦産銷兩旺固然可喜,但行業發展仍存在隱憂,標準化不暢是最大難題。某小龍蝦産地的縣委書記就被人問道,“怎麼知道我們吃的龍蝦就是你們産的?”該縣委書記思索許久,決定要鼓勵標準化龍蝦養殖,“只要按我們的方法養,就是我們的龍蝦!”然而,與其他農産品一樣,小龍蝦的標準化一直是個難題。要麼是養殖規模上不去,統一標準沒意義。要麼規模上去了,跨地域又導致標準統一難。即便是制定區域性標準,因為標準往往與市場份額高度關聯,新涌入的企業的爭奪才剛剛開始,也就更談不上品牌統一、品質一致。標準化進展不順,也制約著小龍蝦銷售的網際網路化。比如,有食客就向媒體反映,在電商平臺上買到與宣傳描述不符的小龍蝦。
作為農産品,小龍蝦也很難逃避産量“大小年”的命運。農業部的數據顯示,2016年,國內小龍蝦總産量已達近90萬噸,是世界最大的小龍蝦生産國。行業專家預計,儘管目前國內小龍蝦市場需求仍有缺口,但隨著近幾年行情火爆,越來越多的地區鼓勵養殖,小龍蝦市場需求可能很快遭遇飽和。如果不予以引導節制,小龍蝦過剩也可能像糧食、蔬菜等農産品一樣導致“蝦賤傷農”。
同樣脆弱的還有産業發展環境。激烈的市場競爭之下,價格戰、以次充好等競爭行為如果無法有效防範,小龍蝦也有可能遭遇“市場地震”。記者採訪發現,許多人對洗蝦粉、“龍蝦病”等事件仍記憶猶新。七八年前,正是這些狀況導致小龍蝦銷售遭遇挫折。如何完善制度標準,規範行業市場的發展,正成為“小龍蝦熱”之後,相關各方必須正視的問題。
綜上所述,在“小龍蝦熱”給産業和人們的生活帶來新機遇的同時,主管部門需要為産業的可持續發展做一番“冷思考”。一方面,人們的餐飲消費需求在迅速升級,品質化、品牌化、個性化消費正逐漸成為主導趨勢;另一方面,像小龍蝦一樣,量大面廣的農産品,在産業發展及市場環境中仍面臨各種制約,導致市場風險增加,品質升級進展緩慢。迫切需要解決這對矛盾,才能讓人們繼續歡樂地饕餮舌尖美味,讓農業促增收成為常態。
[責任編輯:郭碧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