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媒體報道,近期,上海市民辦陽浦小學和青浦世界外國語學校招生讓家長做“問卷調查”,甚至調查爺爺奶奶職務、畢業院校等資訊?此事引發關注後,問卷被取消。上海市教委在全市教育系統對兩校通報批評,要求兩校公開致歉,核減兩校明年招生計劃。
類似“考察”家長的做法並不鮮見。現實中,甚至有學校第二輪面試要看家長身材,肥胖家長的孩子不予錄取,因為肥胖是“自我管理能力不強”的表現。今年3月,廣東省廣州市番禺區一私立小學招生也要求“學生家長學歷本科以上”,儘管當地教育部門迅速叫停了這一宣傳行為,但由此也引發了公眾的強烈質疑。
學校如此執著地調查學生家長的個人資訊,甚至將調查範圍延伸到孩子的爺爺奶奶,不知道究竟要幹什麼。此前也曾有學校開學後發放登記表,要求學生提交家長職業、職務等資訊,但無論如何,這也是在學生入學之後的“摸底”,而上海和廣州這些小學則在招生時公然根據學生家長的個人情況而為學生本人設置入學障礙。
受教育權是平等權利,每一個孩子都應該經由教育的渠道獲得知識與技能,從而進入到社會的正常流動中去。這其中,教育權利平等是一個不需要任何附加條件的準則。個人的資質、稟賦、興趣或有差異,但教育中的“有教無類”“無差別化”卻是一個普遍性原則。近年來,隨著城市化的發展,戶籍在相當多的地方已經不再是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入學的羈絆。許多城市裏的學校敞開了大門,而不再設置入學門檻。
上海市教委認為上述兩校的行為,有違義務教育法和上海市招生政策中強調的促進教育公平和維護中小學生教育權益的基本原則。應該説,這樣對問題定性,直指“考察家長”行為的本質就是在扭曲教育公平。這樣的招生非但不是在消除差異,促進教育公平,提供均等化公共服務,而恰恰是在人為製造差異。
強調家長“素質”的做法,常常有各種各樣的名義。比如,一般人都認為,無論是從宏觀的教育理念看,還是從具體的課業輔導出發,低學歷的家長往往很難比得上高學歷的家長,家庭學習環境較差的學生,也需要老師和學校付出更多的努力。但是,彌補這其中的差距,卻正是學校教育的責任與本分所在。客觀地講,家長當然應該重視孩子的學習,但卻並不應該取代教師,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儘管殊途同歸,但本質上仍是兩回事。知識的傳授、修習,還是應該主要通過學校教育來完成。
從根本上講,教育本該最具包容性,也最能體現一個社會對未來的期許。從來只有挑剔的學生,而不應該有挑剔的教育。對於這種“挑剔”,我們必須有一個明確的態度。
(作者:胡印斌 原標題:過分看重家長學歷也有損教育公平)
[責任編輯:李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