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大陸觀察

傳承航太精神,推動航太事業奮勇向前

2017年04月25日 09:57:00  來源:國際線上
字號:    

  今天是第二個“中國航太日”,主題為“航太創造美好生活”,將聚焦航太應用和技術成果轉化,展現航太事業在服務經濟社會發展、惠及百姓生活和帶動科技進步方面的重大成就。

  4月22日12時23分,天舟一號與天宮二號順利完成自動交會對接。這是天舟一號與天宮二號進行的首次自動交會對接,也是我國自主研製的貨運飛船與空間實驗室的首次交會對接。時隔兩天,我們迎來第二個中國航太日。看似巧合,實則有其必然,中國航太邁向空間站時代勢不可擋,“我們的征途是星辰大海”正不斷書寫風采,一個個航太成果“魚貫”而出,不是自然而然嗎?

  值得一提的是,去年10月8日是我國航太事業60週年。從1970年的首顆人造衛星“東方紅一號”,到2003年楊利偉搭乘“神舟五號”往返太空;從2007年我國首顆月球探測器“嫦娥一號”入軌,到神舟十一號飛船和天空二號空間實驗室,再到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征十一號運載火箭,成功發射脈衝星試驗衛星,以及此次的天舟一號與天宮二號交會對接……每一個重大節點都鐫刻著共和國的驕傲,而每一次突破也都是一代人乃至幾代人的艱辛跋涉,見證了科技工作者心血與奉獻,更見證著斑斕而執著的大國抱負。

  在此,不能不提航太“三大”精神。航太傳統精神、“兩彈一星”精神和載人航太精神。看起來有點抽象,其實孕育豐富內涵。它們分別對應的是,“自力更生、艱苦奮鬥、大力協同、無私奉獻、嚴謹務實、勇於攀登” ;“熱愛祖國、無私奉獻、自力更生、艱苦奮鬥、大力協同,勇於登攀”;“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鬥、特別能攻關、特別能奉獻”。其交集是自力更生和奮鬥。

  在一窮二白的時代,發展航太事業,殊為不易。作為後進國家,我們之所以後勁十足,正因為澎湃其中的就是航太精神。

  説到天宮二號,不能不提其戰略意義和民生底盤。楊利偉説過:“如果把我乘坐的神五返回艙比作一居室,費俊龍和聶海勝開展活動的神六返回艙和軌道艙是兩居室,天宮相當於套房,未來的空間站可能就相當於別墅了”。在天空上建“別墅”,刻上一個國家的烙印,既是中國人的驕傲,也具有不容低估的戰略價值。眾所週知,探索浩瀚宇宙,發展航太事業,建設航太強國,是我們不懈追求的航太夢。經過幾代航太人的接續奮鬥,我國航太事業創造了以“兩彈一星”、載人航太、月球探測為代表的輝煌成就。但是,與航太強國相比,我們仍有不短距離,我們既不能妄自菲薄,也不能小富即安,重要的是百尺竿頭,更進一步。

  不過,有人認為發展航太事業不如改善民生。這是誤讀,航太固然高大上,但並非不接地氣,更非與我們生活無關。

  作為天宮一號的“繼承者”,天宮二號所要進行的實驗達到了14項之多,史無前例。無論奇特的熱毛細對流現象,還是精妙的“液橋”實驗裝置,以及其他不為人熟知的試驗,其落腳點都可造福民眾。比如,天宮二號裝載了空間冷原子鐘等14項應用載荷,以及失重心血管功能研究等相關航太醫學實驗設備,配備在軌維修技術驗證裝置、機械臂操作終端等在軌維修試驗設備,將開展空間科學及技術試(實)驗。誰能否認它們與公共生活毫無干係?

  其實,早就有業內人士梳理了生活中的航太科技——原來尿不濕可不是為孩子發明的,最早是為了解決航太員的內急問題。此外,速食麵的蔬菜包、氣墊運動鞋、煙霧探索器……最早也都是為航太員發明的……權威統計顯示,我國近年來開發使用的1100多種新材料中,80%左右是在航太技術的牽引下研製完成的。神十的太陽能電池轉化效率達到26%左右,處於世界領先水準。如果該技術能夠繼續研究,並進一步降低成本,將會極大地改變我們的生活。有了天宮二號,不久以後將與其交會對接的神州十一號,所帶給民眾的利好,同樣值得期待。

  夢在遠方,路在腳下。我國航太事業所取得的成就,展示了中國力量,塑造了中國精神。有人把天宮二號稱為“築夢空間站”,“築夢”耐人尋味。古今興盛,皆成于實。傳承航太精神,在仰望太空的過程中不斷暢想和貢獻智慧,腳踏實地,奮勇向前,我們的夢想一定更燦爛,人類的未來一定更可期。(文/王石川)

[責任編輯:李帥]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