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大陸觀察

讓雄安新區建設經得起歷史檢驗

2017年04月18日 09:19:00  來源:經濟日報
字號:    

  雄安新區建設肩負著光榮的歷史使命,也承載著未來發展的希望。雄安新區規劃建設不可能畢其功於一役,要牢固樹立“一盤棋”思想,保持應有的歷史耐心,在尊重城市建設規律的基礎上,一茬接著一茬幹,用“工匠精神”穩打穩扎,讓我們這代人留給子孫後代的遺産,真正經得起歷史的檢驗

  連日來,有關雄安新區的話題成了輿論關注的熱點。同時,來勢洶洶的“搶房潮”“搶車潮”,更是把雄安新區所涉及的3個縣區推上了風口浪尖。好在有關方面及時採取措施,小縣城正褪去“興奮”的“高熱”,進入到有序開展建設的平靜之中。

  身為“千年大計、國家大事”的雄安新區,其未來註定是不會平凡的。眾所週知,雄安新區的設立,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作出的一項重大決策部署,是深入推進京津冀協同發展、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的關鍵“落子”。可以肯定的是,作為一個重大的歷史性工程,雄安新區的建設絕不會淪為資本拉動的造城運動。

  雄安新區的設立,經過了深思熟慮。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深入北京、天津、河北考察調研,研究部署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並明確提出要重點打造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集中承載地,在河北適合地段規劃建設一座以新發展理念引領的現代新型城區。

  從國際經驗看,解決大城市病基本上都採用了“跳出去建新城”的辦法;從我國經驗看,通過建設深圳經濟特區和上海浦東新區,有力推動了珠三角和長三角地區的發展。在這一背景下,擁有獨特區位優勢和自然資源承載力的雄安新區孕育而生,可謂是水到渠成的戰略選擇。

  當前,在北京面臨著一系列“大城市病”,其中有不少是因為長期計劃經濟時代下資源集聚的産物。解決這種資源畸形配置的問題,一方面既要充分發揮市場“無形之手”在資源配置中的作用;另一方面也需要通過政府“有形之手”及時加以糾偏。從這個意義上看,建設雄安新區,不僅有利於集中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與北京城市副中心共同形成北京新的兩翼,走出人口資源環境承載超限的城市發展之困,而且有利於加快補齊區域發展短板,調整優化京津冀城市佈局和空間結構,打造全國創新驅動發展新引擎,加快構建京津冀世界級城市群目標的實現。

  雄安新區建設肩負著光榮的歷史使命,也承載著未來發展的希望。正如專家所言,如今的雄安新區雖是“一張白紙”,但具備高標準、高起點開發的基本條件,新區發展要探索走出一條人口經濟密集地區優化發展的新路。

  值得關注的是,在雄安新區“綠色生態宜居新城區、創新驅動發展引領區、協調發展示範區、開放發展先行區”的發展定位中,以“人”為本的理念放在了首位,在強調“綠色生態宜居”這一人本價值的基礎上,突出了創新驅動的發展路徑。換言之,未來雄安新區將成為京津冀乃至全國創新發展的新增長極,而不是各類地産遊資炒作的“樂園”。

  謀定而後動。雄安新區規劃建設不可能畢其功於一役,要牢固樹立“一盤棋”思想,保持應有的歷史耐心,在尊重城市建設規律的基礎上,一茬接著一茬幹,用“工匠精神”穩打穩扎,讓我們這代人留給子孫後代的遺産,真正經得起歷史的檢驗。

  (作者:洪觀平 原標題:讓雄安新區建設經得起歷史檢驗)

[責任編輯:李帥]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