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3日晚,在8000米高空的機艙內,一名30歲的旅客突發心臟疾病,生命危在旦夕。緊急時刻,艙內唯一的一名醫生——武漢大學人民醫院眼科教授沈吟站了出來,沉著施救。飛機隨即返航,得到及時救治的患者最終轉危為安。這條消息一經媒體報道,在短短的兩天內就感動了百萬網友,引起了廣泛反響。沈吟醫生由此被稱為“最美眼科醫生”。
其實,站在醫學專業的角度,沈醫生僅僅做了一名醫生最該做的事情,但“應該做”三個字沖淡不了以沈吟為代表的醫生的偉大。
作為一名眼科醫生,沈吟在這個時刻站出來是有很大風險的。首先,她對病人的情況一無所知,而患者過去的身體狀況是醫生判斷病情非常重要的參考依據。缺乏這方面的資料,就如同眼睛被遮擋了起來,許多判斷都只能依賴直覺,很可能無法做出正確的判斷。其次,飛機上本不是適合診治的場所,沒有檢查設備,缺乏救治的藥品,在這個地方行醫,就如同戰士要赤手空拳上戰場一樣,自身的醫術不能正常體現,失敗的風險很高。再次,作為一名眼科醫生,雖然沈醫生有著比較紮實的內科醫學基礎,但面對這種專業外的重病患者,必然要面臨專業的隔閡。最後,患者的疾病走勢,存在巨大的未知數,很可能並不以醫生的意志為轉移,此外,自己的醫療行為是不是能夠得到患者方面的諒解,也充滿變數。凡此種種,一個人在這個時候站出來,確實需要很大的勇氣,這一舉動是對醫生救死扶傷精神的鮮活詮釋。
我國大型公共交通設施中,大多沒有配置固定的醫務人員,在旅途中一旦有顧客出現了意外情況,呼叫旅途中的醫生幾乎是唯一的方法。令人欣慰的是,醫生只要在場,幾乎都能馬上站出來,為許多處於危險中的旅客提供早期的醫療保護。不僅如此,在日常許許多多的醫療救治中,都能看到心中有大愛的施救者,例如跪著給患者手術的醫生、持續十幾個小時施救後癱倒于休息室一角的醫生,等等。可以説,在醫生隊伍中其實有千千萬萬這樣的醫生。當我們在為沈醫生點讚的同時,同樣不該忘記日常生活中的醫者風範。
不過,稍顯遺憾的是,每次出現發生在醫院外面的搶救案例,總會引發當事醫生的醫療行為是否合法的爭議,這主要是源於我國的《醫師執業註冊暫行辦法》規定,醫師經註冊後,要按照註冊的執業地點、執業類別、執業範圍執業,從事相應的醫療、預防、保健業務。這個規定明確了醫生有“屬地”限制,如果離開了自己的屬地開展醫療活動,其合法性會受到質疑。雖然醫師法還規定,“對急危患者,醫師應當採取緊急措施進行診治,不得拒絕急救處置。”但這也並不能完全消解人們對醫生屬地限制的某些疑慮。
其實,醫生的管理主要應以技能為主,與其屬地並無太大關係,而支邊、會診、戶外救援,這些都是醫生經常需要面對的工作內容。此次飛機上的急救也是一個提醒——對醫生的“屬地”管理應該更有靈活性才好。總之,對醫生們的付出,我們不應吝惜掌聲。(作者:鄭山海)
[責任編輯:郭碧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