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國家發改委正式批復,由百度牽頭籌建深度學習技術及應用國家工程實驗室,與其他共建單位一起,推動我國深度學習技術及應用領域的産學研標用全面發展。
對這樣的“殊榮”和責任,新任百度集團總裁兼首席運營官、微軟前全球執行副總裁陸奇評價,“我們感到非常榮幸,百度有機會作為牽頭者,來籌建中國自己的深度學習國家工程實驗室。”
依照常規,國家工程實驗室代表了我國在某領域的最高水準,有統領行業的頂端優勢,似乎應該讓國家級科研機構、著名高校或是大型央企等所謂體制內的科研力量來牽頭,並配以國家的投入。而人工智慧領域國家級實驗室的籌建,這種發展人工智慧的“國家使命”,為何讓百度這樣一家民營的網際網路科技公司來牽頭?
答案並不難找。無論是體制內還是體制外,只要是研發走在前面,水準處於領先,都可以擔起“領頭雁”的職責。就百度來説,近些年在人工智慧技術上投入巨大,先後在北京和矽谷建立了人工智慧實驗室,打造全面的人工智慧研發體系,被認為代表國內人工智慧研發的最高水準。與此同時,作為高科技企業,百度的人工智慧研發面向應用和産業,既接地氣,又站在産業前沿,也足夠吸引深度學習領域的頂尖人才。這樣的企業作為人工智慧這種應用型科技的國家工程實驗室組建牽頭人,無疑是比較合適的選擇。
科學研究的規律並不強調體制內外的區別,只有什麼樣的科研模式更適合什麼樣的科學研究。從科技發達國家的經驗看,幾天前民營的美國太空探索技術公司(SpaceX)剛剛用“獵鷹9”火箭成功發射“龍”貨運飛船,為國際空間站運送物資和設備。而這家公司的“客戶”美國國家航空航太局(NASA)的用意,是打算讓企業通過創新去降低太空運輸成本,而自己則會研發更新、更為重磅的太空技術。同樣,在日本20多位諾貝爾科學獎得主中,既有相對穩定的大學教授,也有來自企業的工程師。當然,人類花了數十年首次直接探測到引力波,這樣漫長的科學旅程,則更需要國家層面支援的決心和耐心。
值得關注的是,在提倡創新要素向企業集聚、企業成為創新主體的趨勢下,中國科技企業的研發乃至基礎、前沿研究實力,已經讓人刮目相看。去年12月完成11000米馬利亞納海溝測試的萬米級無人深潛器“彩虹魚”,依託“科學家+民間資本”和“項目+市場”的路徑,在深海科學領域“遊”得很歡;華為、中興等企業作為主要科研力量參與的中國5G技術方案,在全球5G標準制定中擁有話語權;像百度等中國網際網路公司,也像微軟、IBM一樣,擁有了世界頂尖的科學家和基礎研究人員,以儲備保持領先的創新力量。
人們常説,科學研究沒有禁區,創新的路徑也不需要設置身份、體制之類的障礙。建設世界科技強國,需要的是集聚各種創新力量,匯聚創新潮流。一句話:科技創新,誰行誰就上。
《 人民日報 》( 2017年02月22日 12 版)
[責任編輯:韓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