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想激勵貧困戶擼起袖子幹,應該千方百計為擼袖幹創造好條件
脫貧,貧困戶不能袖手旁觀、坐享成果,輸血不如造血。這個道理不難懂,也老説。然而,怎麼才能讓貧困戶擼起袖子幹起來呢?
今年春節,經村串戶走親戚時,腦子裏一直盤旋著這個“造血”問題。我的老家在河南商丘市的民權縣,這是一個貧困縣,我的打算是,找幾個確實已經“造血”成功的人或村,瞧瞧看看。
下鄉後感知的第一個變化,是在老顏集鄉舅舅家附近的村裏也有反季節大棚了,而且,一片接一片。這村離縣城大約70里。過去,縣城周邊大棚多,生産了菜直接供應城裏;如今,反正路好走了,半個鐘頭的距離不是距離。問問“棚主”咋想到種大棚,他説,“看人家咋富的,俺不能學嗎?克隆一傢夥!”克隆的人多了,平均價格不就下來了嗎?縣郊吳莊的崔老漢説,他學俺,俺不能再學外地?“俺的大棚現在改名叫雜果採摘園了!黃瓜、櫻桃、絲瓜、草莓,都種!絲瓜全縣恐怕就3個棚,年前賣10塊錢一斤,賣出了肉價錢!”老崔不會説“轉型升級”這樣的詞兒,幹的卻是轉型升級的事兒。
看來,“臨帖”是造血的頭一個好招。別憑空想,比著富了的葫蘆畫畫瓢。
第二個感受,是幹部會引導,造血造得好。縣城邊上有個村子叫李莊,一進村,幾乎家家都有個氣派的大宅院。咋致的富?種蒜。村裏3000多畝地,2000多畝都種蒜。這兩年“蒜你狠”,大家腰包都鼓了,一戶一年掙個七八萬不稀罕。姓張的一位村民説,當年村裏就有種蒜的基礎,幹部又引導推廣。“人家説,現在這個市場需求,種5年,就算3年都低谷,有兩年好年景,都比種別的強!這話把好多人都説服了。”
辦職業學院給當地製冷企業輸送勞動力、在林區引導林下養殖,在黃河故道區引導旅遊、農家樂……幹部研究本地資源和市場可能的連接點,給群眾搬梯子、當高參。有時候,貧困戶創業就業就差中間這架梯子。
曾經跟一位學者聊天,他研究農村懶漢現象。他説,懶漢為啥懶?別忽略了一种經濟學原因,那就是土裏刨食的邊際效益增長有限。累死累活多收個三五斗,有些人就覺得,不如遊手好閒,虧不了多少,落一個自在。當致富的門路次第打開,增長不再是三五斗,弄好了翻十倍都有可能,這個時候,還用多勸嗎?
要想激勵貧困戶擼起袖子幹,應該千方百計為擼袖幹創造好條件。
《 人民日報 》( 2017年02月03日 13 版)
[責任編輯:郭碧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