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大陸觀察

構建科學高效的衛生應急體系(治理之道)

2017年01月25日 14:57:37  來源:人民日報
字號:    

  衛生應急肩負著突發公共事件緊急醫學救援的重大使命,是推進健康中國建設和落實國家公共安全戰略的重要內容。從2003年抗擊非典,到2008年汶川地震醫學救援,再到防範應對西非埃博拉出血熱疫情,中國衛生應急化危為機,在積極應對挑戰中建立完善衛生應急體系,不斷提高處置能力和救援能力。

  2003年,在戰勝非典疫情過程中,我國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防控水準顯著提高。事後,初步構建起囊括各類突發事件應對和緊急醫學救援的法規和預案體系,建立起20多個部門參加的聯防聯控工作機制,建成全球最大、最先進的傳染病疫情和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網路直報系統,平均報告時間由5天縮短為4小時,具備72小時內檢測300余種病原體的能力。

  2008年,在汶川特大地震抗震救災過程中,我國緊急醫學救援體系發揮了重要作用。之後,建立了37支國家衛生應急隊伍、2萬支地方衛生應急隊伍,上海承建的國家緊急醫學救援隊成為首批通過世衛組織認證的國際應急醫療隊之一。同時,建設衛生應急綜合示範縣(市、區)和核輻射損傷、化學中毒救治基地,完善應急物資儲備機制,衛生應急基礎條件、保障水準和科技含量明顯提升。

  2014年,西非部分國家暴發埃博拉出血熱疫情。黨中央、國務院作出加強國內疫情防控和援非抗疫的決策,我國衛生應急從被動防禦邁向主動出擊的新階段。2015年,尼泊爾大地震發生後不到48小時,中國4支醫療防疫隊趕赴地震災區,在醫療救治和衛生防疫中發揮了支撐作用。

  也應看到,儘管我國衛生應急整體實力和能力上了一個大臺階,但形勢依然嚴峻、任務依然艱巨。當前,突發急性傳染病威脅持續存在、遠距離傳播風險不斷增加,突發事件關聯性、衍生性、複合性和非常規性不斷增強。國際上,疾病跨國傳播風險提高,國際社會期待我國在全球公共衛生事件應急中發揮更大作用。同時,人民群眾渴望更加健康安全的環境,對衛生應急提出了更高要求。面對新情況新要求,衛生應急工作仍面臨一些問題。比如,觀念上重事後處置、輕事前預防;實踐中保障措施不完善,資訊、資源共用不充分,基層應急能力薄弱,公眾有序參與應急管理的程度低;等等。

[責任編輯:韓靜]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