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必須正視的是,儘管各地均對急救制度作了較為詳細的規定,包括硬體、人員配置、出診時間、收費標準等。但是,目前我國城市120急救模式仍按1984年制定的“每5萬人一輛救護車”標準設置,救護車和急救人員都不能滿足需求,不僅造成“物以稀為貴”,而且讓山寨救護車乘虛而入,與急救中心、醫院進行幕後交易。雖然救護車收費標準經物價部門核定,有關方面一再強調急救服務的公益性,但山寨救護車游離在監管之外,向患者漫天要價亂收費現象時有發生。特別是,一些醫院或急救中心重利益、輕監管,當甩手掌櫃,甚至為了斂財,不惜將危重病人“倒賣”給山寨救護車,更是讓急救服務駛進了“要錢不要命”的歧途。
可見,規範救護車,去偽更要存真,要打假也要增量。也就是説,治理山寨黑救護車、查處相關醫院或急救中心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山寨救護車如此猖獗,顯然不能僅僅寄望于市民監督和有關部門的治理,只要利潤空間依然巨大,逐利衝動就不會自動消失。因此,應建立和完善非營利性的120救護體系,政府加大財力、人力、物力投入,還120急救服務公益本質,這才是醫療保障體系發展進步的主要路徑,也是山寨救護車被市場淘汰,並最終退出的治本之策。
關鍵在凈化市場
打擊“山寨救護車”是維繫患者安全的需要,但不能指望患者和家屬都有一雙火眼金睛,而是需要徹底凈化市場。“山寨救護車”眾多,一方面説明醫療資源不能滿足需要,另一方面説明打擊力度不夠,試問“山寨救護車”何以敢在醫院門口搶生意?同時,也暴露出緊急救助價格處於高位的尷尬,有些人使用“山寨救護車”是因為有的山寨救護車價格比正規救護車便宜。這些問題都需要客觀面對、統籌解決。
江蘇 郭元鵬
下一頁【延伸閱讀:人民網評:治“黑白救護車”亂象要走出“割韭菜困境”】
[責任編輯:韓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