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大陸觀察

莫讓“人窮”變“志短”(憑欄處)

2016年11月24日 11:12:49  來源:人民日報
字號:    


  另一方面,相對貧困感也來自現實的社會壓力。正如廣為引用的“馬太效應”:強者愈強,而弱者愈弱,“贏者通吃”給了每個人太多的壓力。的確,資源可以帶來資源,財富可以帶來財富:投資回報率相同,本錢多10倍,收益也會多10倍。除此之外,轉型期的社會,也面臨著規則的缺失和重建。這一方面使得規則的制定為“贏者”所掌握——正如有的公務員能“合規”地分到保障房;另一方面,也讓規則之外“人際關係”等資源成為成功的關鍵——正如事業單位屢屢曝出的“招聘門”。面對這種“不合理”競爭,人們容易産生普遍的相對貧困感。

  實際上,這樣的社會壓力,本質上是因為對社會的參與感不夠,對自身的生存和發展缺少合理的預期。農民工只能被動地接受微薄的報酬,“議價權”只能通過“以腳投票”的古老方式來體現;市民只能被動地接受高昂的房價,在抱怨房價高的同時,一有降價的風吹草動就連夜排隊……這樣的被動態,讓貧困由物質層面蔓延到精神層面,造成普遍的貧困感、剝奪感和弱勢感。

  對貧困的討論,是希望我們能更富足,能過上更加幸福、更有尊嚴的生活。實際上,在任何社會、任何時期,都難免有相對貧困,但如果這樣的相對貧困成為一種普遍的社會心態,卻不能説是正常。對於社會管理者,社會結構的調整,社會公正平等的制度完善,分配體制的改革等,都是減少相對貧困、提升公眾幸福感的必答題。  

[責任編輯:韓靜]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