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大陸觀察

莫讓“人窮”變“志短”(憑欄處)

2016年11月24日 11:12:49  來源:人民日報
字號:    

【延伸閱讀:我們為何認為自己比周圍人窮】

人民網  新春佳節,闔家團聚、走親訪友,四處其樂融融。有關幸福的話題,格外引人關注。就在春節之前,有調查報告顯示:約1/5受訪者認為自己比周圍人窮。之前,《人民日報》也曾刊文指出:弱勢心態正在社會中蔓延。

  普羅大眾,一般都會以內心的期待來判斷自己當前的狀態。不斷增加的GDP、頻繁更新的各種數據,甚至是消費主義時代琳瑯滿目的商業廣告,都會促使我們為自己的未來勾畫出一幅幅美好圖景。然而,當現實照入夢想,卻難免變得沉重:一路攀升的房價、居高不下的藥價、脆弱的社會保障、沉重的就業壓力……現實遠不如自己預想的那樣美妙。於是,內心期待與現實焦灼的對撞中,很多人認為自己“窮”,選擇將自己歸入社會“中下層”。從某種意義上説,這是一種“相對貧困”。

  所謂相對貧困,是相對於“絕對貧困”而言的。拋開複雜的理論定義,絕對貧困就是沒有滿足衣、食、住等人類基本需要的最低條件,出現人們常説的“食不果腹、衣不遮體、住不避寒”的狀況。相對貧困,卻是在比較中得來。這樣的貧困感,並非源於“人心不足”的古訓或“人性本貪”的假設,而是與對富足的界定有關,必然是社會文化中的相對概念。

  相對貧困感,來自於社會隔離。曾引起極大討論的網帖“我奮鬥了18年才和你坐在一起喝咖啡”,能從不同角度説明這個問題。“喝咖啡”成社會群體的“身份象徵”,説明瞭社會不同群體之間的隔閡。以“坐在一起”為目標,同樣預示著“比上不足”的貧困感造成的困擾。而“18年”的漫長歷程,更説明瞭社會流動之不易、社會板結的傾向。

  “陌生人社會”中,群體之間的交往與交流不斷減少,群體之間有了或有或無的界限,強弱判然。這樣的隔離與疏離以及群體的固化,很容易使處於弱勢的群體産生因相對貧困而帶來的“相對剝奪感”。

[責任編輯:韓靜]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