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大陸觀察

“假英雄”讓哪些真問題現原形

2016年11月10日 09:57:00  來源:京華時報
字號:    

  人們被利用的愛心,不會因為並不誠懇的道歉而得到修復。再有類似的“假英雄”“假募捐”,造成惡劣社會影響和後果的,可不是道歉就能完事的。

  “喝止偷竊遭報復,男子被砍斷肌腱”——25歲小夥陳琦自述的“見義勇為”事跡被遼寧媒體報道後,引來全國多家媒體轉載。在一些媒體和警方仍在尋找目擊者之際,這起“英雄事件”已引起網友廣泛關注。然而,相關部門調查卻發現,陳琦在説謊。他的傷口,其實是前女友砍的。這事兒,也不是見義勇為,而只是感情糾紛引起的普通案件。

  從真英雄變成“假英雄”,從“勇鬥歹徒”到“畏對前女友”,這一齣“神轉折”讓曾為小夥子點讚叫好的公眾無比尷尬。捐款、捐物、救助的背後,人們的愛心再次被消費,人們的感動又一次被消解。

  近年來,網路募捐平臺日漸興起,只需輕點滑鼠就能輕鬆轉賬。不過,愛心捐助的零門檻、高效率時代,也充斥著真假莫辨、泥沙俱下的慈善亂象。各種騙子藏身其中,抹黑了愛心救助的底色。小一點的惡意,就像這位撒謊騙人的陳姓小夥,開始多半隻是想逞強,身強力壯卻被砍斷肌腱,如果説是前女友砍的多沒面子,不如網上吹牛,説是見義勇為。誰成想,“假新聞”卻被真記者盯上了,還一起“炮製”出了如此荒唐的鬧劇。

  進一步講,澄清這起“假英雄”事件很困難嗎?採訪報道時花費一番腳力、眼力、腦力,到有關部門調取下視頻,走訪一下當時的路人十分關鍵。只憑當事人一己之言,毫無旁證就匆匆寫稿、發稿,這是犯了新聞急躁症。對於新聞工作者而言,“澄清謬誤、明辨是非”是基本擔當,怎能不分青紅皂白,就把稿子刊發出去?可見,在這起“假英雄”事件中,某些新聞工作者的底線失守也難辭其咎。

  事件發展到現在,陳姓小夥子在回復媒體的短信中稱,“我都道歉完事了。”可人們被利用的愛心,不會因為並不誠懇的道歉而得到修復。此前,網上多次發生借患兒資訊求助的事例,不少被曝光的當事家庭家境不錯,幾處房産甚至駕車旅遊,還要公佈賬號向網友伸手要錢。很多事件都在當事人潦草敷衍的回應中沒了下文,這讓受騙的公眾很難接受,也極大地傷害了民間救助的基礎。

  慈善法已于9月1日起正式實施,其中明確規定,禁止任何組織或者個人假借慈善名義或者假冒慈善組織開展募捐活動,騙取財産。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假借慈善名義或者假冒慈善組織騙取財産的,由公安機關依法查處。可見,對利用人們善心進行欺詐的懲處,已有了法律依據。以後再有類似的“假英雄”“假募捐”,造成惡劣社會影響和後果的,可不是道歉就能完事的,相關事件的當事人也必須受到相應的追究。(文瀾)

[責任編輯:郭碧娟]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