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大陸觀察

對“失足”孩子要精準幫教

2016年10月19日 11:20:17  來源:廣州日報
字號:    

  當前,各地普遍通過政府購買服務,引入專業的第三方權威機構來對問題孩子進行心理輔導和救助。

  在影視劇裏,我們經常看到這樣的孩子:他們大多成長在殘破的家庭,本性不壞,但又缺乏健全的教育和合理的管教,整日遊手好閒,時常打架鬥毆,不時小偷小摸,讓家長操碎了心。對於這些問題孩子,到底應該怎麼幫幫他們?

  我國的《刑法》一直保留著“已滿十四週歲不滿十八周歲的人犯罪,應當從輕或者減輕處罰”等規定,《未成年人保護法》也堅持“對違法犯罪的未成年人,實行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針,堅持教育為主、懲罰為輔的原則”。基於以上精神,很多犯錯的孩子由於不負刑事責任、附條件不起訴或判處免予刑事處分等脫離了訴訟程式,被重新送回家庭。

  減免刑事責任等規定對未成年人而言是一種保護,但事實證明,在從輕處理以後,後續幫教一定要跟上,否則又給他們重新犯罪或犯更大的錯誤“埋下了伏筆”。在現實中,一些問題孩子“出來”之後也依然處於脫管狀態,他們往往因為缺少後續的管教、幫扶,不知不覺間又走回了老路。

  對於涉案的“失足”孩子,幫教要更精準、更專業。問題孩子,問題出在哪?從案例來看,他們的情況有共性,但又各不相同。當前,各地普遍通過政府購買服務,引入專業的第三方權威機構來對他們進行心理輔導和救助。這源自現實需求,也是大勢所趨。從當前的實踐情況來看,大量的社工組織正在從事相關工作,它們彌補了司法資源的不足,幫教效果也值得稱讚,然而在運營中也存在著資金捉襟見肘、場地有限等問題。對此,相關部門不妨加大支援力度,鼓勵、支援這些組織的發展。另一方面,各地也不妨嘗試與更多公益組織、企業等合作,比如聯繫職業培訓學校對問題孩子進行就業技能培訓,聯繫愛心企業建立監督考察平臺,發動社會力量為問題孩子提供教育、培訓、就業一條龍服務。

  此外,除了把焦點對準孩子,還要更多地關注家庭。根據相關調查,在問題孩子的背後,往往有“問題家庭”的身影。比如在經濟方面,有些孩子一時衝動或“臨時起意”搶劫、偷盜,就為了區區幾十元,他們大多家庭貧困,吃飯、上網都“一分錢難倒英雄漢”——在考察家庭情況的基礎上,對於其中的貧困問題,有必要將涉案未成年人幫教與扶貧工作聯繫起來,與其他職能部門互動、合作,解決其問題根源。

  比如監護問題。家庭不和諧也是青少年犯罪的重要成因,在媒體報道的案例中,有的孩子與父母似乎有深仇大恨,一言不合就大打出手;有的家長並未履行監護職責,一味給錢、縱容……對於這些“問題家庭”,除了專業的社工組織深度介入,更多的配套機制也應不斷去嘗試、完善。(夏振彬)

[責任編輯:郭碧娟]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