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曾嘗遍失意時卻找到快樂匙
在商戰、黑幫、警匪類型片層出不窮的當下,《幸運是我》的出現,是港片中的一股清流。
電影圍繞患有腦退化症的獨居老人芬姨,和邊緣青年旭仔的相遇。兩人的關係,起初是萍水相逢的路人,然後是房東與租客,到最後,是互相依偎取暖的親人。旭仔再婚的父親不認這個兒子,芬姨便抱著他説,“沒關係,你還有我這個媽”。而年輕的他,儘管不善言辭時而嘴硬,卻默不作聲地陪她買菜、看病、染白髮,為她回家時找不到路而憂心,也因為她走出頹廢的世界,改變自己。
從題材上説,這樣一長一少的陪伴關係,很容易讓人想起《桃姐》《我們倆》等作品。但不同於葉德嫻或是金雅琴,惠英紅把芬姐演得好,在於溫情之餘,又有些地道的港式的精明。她的角色,不是由頭至尾無條件地釋放善意,而是在情節的推進中逐漸袒露心聲,呈現或柔軟或脆弱的真實一面。
芬姨的家,即她與旭仔故事發生的大部分現場,看傢具陳設,像是個密閉的小時空。起初,她只活在自己的世界中,其他的事情,“不想記也記不住”。看電視只看亞視(如今已經不復存在),陳舊的電視、椅子都不讓賣,因為是古董,到後來,她去社區中心、畫海報,和旭仔並坐在沙發上戴著3D眼鏡體驗特效。當旭仔問她有哪些願望時,説到第三個,她忽然嬌羞地秘而不宣起來,露出了少女的神色。她立遺囑去世後把房産過繼給萍水相逢的旭仔,條件是他照顧她直到終老,挂在嘴邊的還是常説的那句“做人的事,不都是你幫下我,我幫下你嘛”,與其説是婆婆媽媽式的訓導,則更像是一種她面對世界的保護色。直至拿出束之高閣的黑膠唱片,方知芬姨曾經是唱夜總會的歌星。回憶裏時光倒流,當紅歲月藝名楚湘湘的她,穿著翩翩歌衫站在舞臺中央唱一首《我找到自己》,也讓觀眾不禁有一霎時的恍惚,虛實之間,當下與記憶交疊,又是誰找了誰呢?
“他讓我跟他去美國,我怎麼舍得離開香港呢?”高舉的本土意識,獅子山下的精神,卻化作芬姨回憶當年為什麼與戀人分手時漫不經心的一句話,平平淡淡説出來,也不去刻意渲染什麼。導演羅耀輝的確在故事中安插了不少小人物,例如張繼聰飾演的社會服務中心廚師,帶著些遊戲人生的態度把洗菜料理想像成樂隊登臺,例如邵音音飾演的茶餐廳老闆娘,滿口臺灣腔廣東話,暴躁之餘又充滿煙火氣息。他們和旭仔、芬姨一樣,都是血肉豐滿的基層個體,恰恰也正是他們,建構起香港充滿人情味的日常,鮮活可愛而多元,讓人捨不得離開。
電影末尾,在窗邊畫畫的芬姨打電話給旭仔問他回不回來吃飯,放下電話,面對那幅尚未完成的旭仔肖像,她突然閃過猶豫的神情。惠英紅是非常善於詮釋這種平靜之下的暗涌的,在2009年橫掃八項影后的《心魔》裏,她最後一場戲交織的笑淚與欲語還休就非常可圈可點。同樣的,短短的幾秒內,惶恐、錯愕、無助的情緒蜂擁而至,接下來,她釋然一笑,拿起畫筆,生活繼續,好像沒發生過什麼。
回到電影的名字,“幸運是我”,脫胎于葉德嫻原唱、鄭國江填詞的歌,“曾嘗遍失意時,卻找到快樂匙,哪會知,就是自己,原來是個幸運兒”,鏗鏘深情的歌詞,説的不僅是旭仔和芬姨,不也是茫茫天地間,萬千個你我嗎?
[責任編輯:韓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