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大陸觀察

“海歸”就業難為啥成為棘手社會問題

2016年04月06日 14:07:00  來源:新京報
字號:    

  留學生在國外越扎堆,圈子便會越封閉,成功融入當地社會的難度便會越高,社會化失敗的極端案例也會越高。

  教育部3月25日發佈的2015年度《中國留學回國就業藍皮書》顯示,2015年中國大陸學生赴海外留學人數再創新高,達52.37萬人,同期學成歸國人員也達40.91萬人,年度出國與回國人數比例呈逐年拉近的態勢。隨著越來越多的學成留學人員選擇回國發展,“海歸”就業難也正在成為一個棘手的社會問題。

  留學生規模的擴大、學位結構的低端化、培養品質的良莠不齊和國外就業環境的惡化,是造成“海歸”扎堆回國的重要原因。在美國紐約大學、南加州大學等地,甚至出現了中國留學生扎堆入學的現象。越扎堆,圈子便會越封閉,成功融入當地社會的難度便會越高,社會化失敗的極端案例也會越高。雖然中國留學生已經成為一些大學賴以生存和發展的重要“金主”,但有些學校在基礎設施建設、公共服務供給及教育管理等方面的投入未必會保持同步增長,留學環境難如早前。在低齡學生聚集的一些地方,校園暴力、交通肇事等惡性事件發生的幾率也相對偏高,成為中國對外“輸出”教育責任和社會責任的負面窗口。

  當然,絕大多數中國留學生都是積極向上求進步,而且其中許多人都成為名副其實的“學霸”,但留學生在當地就業所需的,不只是成績和能力,還要有人脈和圈子。成功的社會融入,不僅包括經濟收入和身份上的“達標”,還要受到種族、宗教、文化、婚姻和社會等多方因素的制約。常青藤等名校畢業的白人學生,可以順理成章地利用父母、家庭、師長等人脈資源,在華盛頓、華爾街等“政商圈”謀得位子。但對於留學生而言,這些資源都極其匱乏,“學霸”的精英光環禁不起畢業季的炙烤。能留下的,多數都是憑技術吃飯的“理工男”,進入管理層的,比例很低。

  對於多數留學生而言,做“海歸”才是現實的選擇。不過,“海歸”的過程也是時隔數年本土社會再融入的過程。其間,不能與時俱進者照樣會敗下陣來。部分單位更樂意接收熟悉國情的國內畢業生,有些崗位因為“專業不對口”也無法充分利用歸國留學生的特長。因此,近三分之二“海歸”就業去向都集中在了涉外企業。特別是一些學歷層次偏低的“海歸”,在與一些國際化程度較高的國內高校畢業生競爭時,競爭力和含金量都難言優勢。

  專業不對口、起薪水準低、社會再融入難,讓一些“海歸”更青睞國際化程度相對較高的東部大城市。但是,人員地域流向的集中化,為就業問題雪上加霜,自主創業者比例低,有些人甚至不得不重啟人脈鑰匙,回歸“傳統”擇業軌道。在國內經濟景氣程度亦不如前些年的當下,“海歸”的光環也不再那麼閃亮。不過,讓歸國留學生和國內畢業生在同一起跑線上競爭,也是一個開放社會應有的常態。

  目前,“海歸”就業難已經開始逆向重塑出國留學市場,淘汰掉一些逃避型和盲從性心態,讓出國留學變成一種更有積極、理性預期的選擇。無論何時,為了學貫中西的內涵和能力去鍍金而不是為了鍍金而去鍍金,才是出國留學的應有之義。□史澤華(北京外國語大學國際關係學院副教授)

[責任編輯:張潔]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