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牌大學裏的寒門學子越來越少已是不爭的事實。有統計顯示,北大清華學生中來自農村者一度僅有一兩成,李克強總理也提出要提高重點高校招收農村學生比例。寒門學子的求學、生存之路依然艱辛,比起物質匱乏帶來的苦痛,他們精神上遭受的壓抑、苦悶或許更加沉重、也更值得關注。
此前,有媒體報道,有些大學生入校帶了一套“蘋果”,而有些寒門學生入校只拎了一袋蘋果。二者對比之強烈令人痛心,更讓人深思。我曾有一些出自寒門的朋友,大多數來自貧窮的農村,也有少數來自城市的底層,他們身上或多或少都有著社會階層裂變帶來的陣痛。如果説,富裕家庭的學生入大學後夢想的是遨遊學術海洋、享受清閒生活、海外留學等“美好青春”的話,有很多貧困學生面對的卻是繁重學業之外的打工兼職、爭取助學金等生存問題。他們一方面“養活自己”,有些人可能還要把兼職賺的錢給家人用,連戀愛都不敢談、沒法談。
雖然國家已出臺多個政策給予貧困大學生資助,但在一些學校,助學金的發放、分配和等級評定就是一個棘手問題。給什麼人助學金、給多少助學金固然有政策要求,可在具體實踐中,爭奪助學金有時卻成為一場逐利之戰,我的朋友就遭遇過類似不公。而申請助學金“自報家門”,甚至被搞成“哭窮大會”。如何更精準地將助學金給予寒門學子,如何避免“雪中送炭”被“校園政治”異化,如何將國家政策更大範圍地惠及需要幫助的學生,都是亟待解決的問題。
經濟困境只是寒門學子的困境之一,心理上的苦悶更令一些人滑向精神幻滅,甚至自暴自棄。這需要全社會在輿論、精神和道義上給予寒門學子更多關懷,即使不能從根本上改變他們的不幸,也要給他們更多的精神慰藉。不要總用“屌絲逆襲失敗”“白富美嘲弄屌絲”等網路話題,來刺痛他們。
大學畢業後,寒門學子將面臨更加嚴酷的考驗。如今,很多青年就業“逃離小城市”,甚至“只選北上廣”,原因恐怕不只是所謂“追求夢想”,而是因為大城市工作機會更多,也沒有小地方盤根錯節的關係網。但是,大城市的高房價、高物價成了他們“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別説寒門學子無力購買房子,就是普通中産階層的孩子也“深感沉重”。由此一來,僅僅是大城市的高房價就會“逼走”絕大多數寒門學子,而“返鄉”或“走異路”的他們就一定會有幸福的人生嗎?面對貧困子弟“越來越窄的人生道路”,兩會上若有有識之士能提出破解之法,將對改變他們的人生處境大有裨益。
現在,一個農村孩子恐怕很難理解《小時代》裏的“青春感”,一個出身優渥的青年或許也很難因看《平凡的世界》而感動落淚,這種差異折射的是階層間不可逾越的鴻溝。青年在一個時代風潮的變化中往往“春江水暖鴨先知”,尤其是草根青年的精神狀態對此尤為敏感,這就要求我們從精神和物質層面給予他們更多切實的幫助,凝聚更多社會共識來關懷他們,這也是我對本次兩會與相關改革政策的些許期待與希冀。(黃西蒙)
[責任編輯:張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