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長沙晚報》報道,這兩天,因為第二屆世界網際網路大會,烏鎮這個古韻悠長的水鄉古鎮再度成為全球矚目的焦點。本屆大會上,網際網路烏鎮的魅力得到進一步釋放。會場內,大會專用APP,會務雲系統,4G網路、無線WiFi全覆蓋,會議服務全智慧,網際網路企業全時空……而會場外,一鍵報警的老年交互服務、可實時視頻查看全過程資訊顯示的二維碼養豬……在烏鎮,“網際網路+”元素已經全方位地融進醫療、旅遊、交通等各個領域。
在烏鎮,旗袍店的老闆可通過“魔鏡”技術把旗袍賣到全國各地;一家小小包子店,通過二維碼邀請全球的朋友來品嘗江南灌湯包……小鎮雖小卻有大舞臺,這大概就是網際網路烏鎮的魅力所在。而剖析它,不僅可以幫助民眾窺見未來網際網路生活的片段,也有助於其他地方理順思路,趕上網際網路+的浪潮。
首先,推動網際網路+需要政府有主動擁抱網際網路的意識。早在十多年前,烏鎮便已開始佈局網際網路發展。2003年,烏鎮西柵開發之初,就有先見之明埋下了寬頻網線。當時,網際網路業態遠未成熟,既需要投入大量的資金,又在短期內看不到成效。試想,如果當地沒有先行先試的勇氣,是很難貿然作此決策的。與之相比,如今仍有一些地方別説網際網路+,連政府網站都懶得維護。這種意識無疑落後於時代,是一種短視的行為。
其次,網際網路+需要開放的市場思維。報道中提到,在烏鎮有一家製作旗袍的企業,今年出資300萬元做網際網路+,開發出一套魔鏡網路試衣系統,省去試衣的繁瑣,打開了旗袍的銷路。這告訴我們,很多時候傳統業態走向衰落,並不是説這個行業沒有市場,而是缺少與市場聯通的渠道。同樣的,一個地方風景再好,如果始終養在深閨人未識,那麼其發展只能是小打小鬧。網際網路由於它的門檻低,可以給絕大多數的産業、地方提供接入口,關鍵是網際網路+的另一頭有沒有大數據、大市場的意識,會不會運用網路將自己的産品推出去。
再次,對網際網路功用的揚棄。網際網路是把雙刃劍,就旅遊景區而言,它在招來客流的同時,也會對景區的保護産生衝擊。烏鎮的網際網路+,不僅將傳統的江南小鎮文化元素基本保存完好,而且還結合當地特色,創辦了國際戲劇節。以戲劇為入口,滿足現代年輕人的文化需求,也增添了古鎮的魅力。與此相對應的,如果不把保存獨有的文化特徵作為立身之本,對保護和開發進行合理規劃,那麼很有可能出現的情況是,只顧滿足遊客需要而産生的千篇一律的商業開發。這樣的例子,在當下並不鮮見。
從某種程度上説,烏鎮的具體模式無法複製,但其中的敢闖敢試、開放創新、技術與文化融合等精神內核,卻值得借鑒。環顧四週,我們不缺少類似的古鎮資源,而如何在網際網路時代,通過網路把這些資源盤活起來,推介出去,理應有所思考。(庹新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