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映影片《夏洛特煩惱》,這一次真的遇到了煩惱。
就在此片剛剛突破票房十億大關的時候,熱熱鬧鬧的喜劇突然間演變為唾沫橫飛的鬧劇。微信公眾號“影畫志”發佈了一篇文章,指稱《夏洛特煩惱》抄襲了科波拉的舊作《佩姬蘇要出嫁》,並將兩部電影的關鍵畫面逐一截屏對比,輿論譁然。
辯解是必須的。《夏洛特煩惱》主創直面“抄襲門”——“有雷同性”,但不是“抄襲”。律師王軍通過微博發表聲明,否認抄襲,且要求“公開賠禮道歉”。
反彈在意料之中,風頭正勁的票房黑馬,哪能輕易就攬下“抄襲”的罪名?文章中若是使用“山寨”、“致敬”、“借鑒”等字眼,恐怕就不會引起那麼大的反彈,畢竟,“致敬”和“借鑒”幾乎已成國産片普遍做法,“山寨”片也從來沒從影院銷聲匿跡。
同樣是有科波拉的影子,姜文《一步之遙》第一場戲就赤裸裸地“致敬”《教父》,那昏暗的燈光、一字不停的語氣、幽幽的背影、低沉的訴説,以及胸口的玫瑰花、椅子後的百葉窗和相似的對白,是不是跟《教父》的開篇“長得很像”?寧浩的《瘋狂的石頭》橫空出世時技驚四座,但是,影片類型和敘事方式是不是像極了蓋 瑞奇的《偷拐搶騙》和《兩桿大煙槍》?王晶、劉鎮偉之流,甚至專門以“調侃式致敬”老片為樂。
近期票房過10億的幾部影片,無一例外地遇到了同樣的煩惱——《捉妖記》被指與《馴龍高手》“很像”;《煎餅俠》整個骨架完全照搬的《包芬格計劃》;《港囧》等“囧系列”電影,也與多部好萊塢電影有相似之處。這倒不是因為導演們臉皮太厚,而是因為市場結構的單調逼仄和急功近利的市場心態。
警匪片政策受限,古裝片成本太高,科幻片技術不足,史詩片格局不夠……近幾年國産片的主流,儼然就是喜劇片和青春片,什麼賺錢大家就一哄而上、吃幹榨凈。這麼説絲毫沒有為山寨、抄襲之風辯護的意思,筆者只是恨鐵不成鋼,對國産片的投機思維和跟風潮流難以釋懷。
2000年時全國電影總票房才8.6億元,今年多方預估總票房很可能突破300億。按道理講,如此快速增長的市場,當能孕育涵養出越來越多品質之作,就像韓國電影,市場擴大帶來良性迴圈,佳作不斷。但國産片就像馮小剛吐槽的那樣,隨隨便便拍了一部《私人訂制》一週賣了四億多,認認真真拍的《一九四二》卻要賠錢。馮小剛的困惑直指國産片的最大軟肋——原創乏力。開闢另一種題材類型?創新一下敘事結構?豐滿一下故事情節?不好意思,我們不想冒這個險。中國電影江湖裏,抄襲質疑之聲不絕於耳,根源即在於此。
市場開拓初期,創造性不足情有可原,就像製造業一樣,一開始做“來料加工”,仿製生産,生意越做越大,自然就得轉型升級做研發、做品牌。但是國産片就像被市場寵壞的任性孩子,反正拍爛片也能賺錢,幹嗎還要費盡心思?有錢有市場有人有技術之後,還固守“小農意識”和“代工思維”,不在創新和創造上下力氣,國産影片就很可能會淪為市場侏儒,陷入死迴圈。就拿流行音樂來説,早期港臺音樂翻唱日本歌曲成風,原創能力不足,等到有原創能力了,唱片市場又極度萎縮,壓根不給你翻身的機會。
這一次是《夏洛特煩惱》,下一次呢,國産影片總不能老是觍著臉,“大抄買版權,小抄算借鑒”吧?(薛世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