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滬深兩市被人民幣貶值搶了風頭,人民幣匯率走向吸引了全世界復雜的目光。被暫時忽略的滬深股市,相較于前一段時間的劇烈波動,兩市股指震蕩幅度有所縮窄,上證綜指周震幅為6%,趨于常態化波動。滬深兩市成交量也有所恢復,日成交額重上萬億元區間。
  可以說,兩市維穩取得了階段性成果。滬指4000左右的區間,可以讓市場信心回歸,人心趨穩,股市影響宏觀經濟的係統性風險警訊也暫時解除。後市如何,應按照市場的節奏運行,投資者對股市,亦應回歸常態邏輯。最重要的就是,莫要有不切實際的救市依賴心理,回復到理性投資的軌道上來,這是中國股市得以健康穩定發展的基礎。
  當然,證監會還有溫暖人心和撫慰市場的舉措。在14日的新聞發布會上,證監會新聞發言人鄧舸首次證實,證金公司昨天起已通過協議將部分股票轉讓給中央匯金,不過,與此同時,證監會作出承諾,證金公司若幹年不會退出A股市場,仍將繼續以多種形式發揮維穩作用。
  證金公司被輿論稱為本次“國家隊”救市的“帶頭大哥”,一個月來投入千億元的真金白銀,實施了全方位的掃貨。被其惠澤的股票,既有大藍籌,也有中小盤,市場中形成了證金持股概念。以本來名不見經傳的梅雁吉祥為例,當證金公司持有0.5%而成為第一大股東時,股價在9個交易日里8個漲停。證金公司的救市導向作用,凸顯“國家隊”救市發揮的作用,但也昭示市場缺乏信心,將投資願景押注在國家隊上。
  這是不可持續的。國家隊救市,不過是特定市場下的特例,股市常態還是市場唱主角。因而,本周兩市或進入新常態,滬指4000上下浮動的區間里,都屬于正常。機構與個體投資者,最好還是不要有救市“進行時”和“將來時”的幻想。對于證監會表態的證金公司“若幹年不會推出A股市場”的說法,不能理解為證金公司一直像過去一段時間以來的強力救市,而應理解為維穩救濟作用。
  證金公司向中央匯金轉移部分股票,已經釋放出清晰的政策信號:急救市的資本“輸血”基本完成,兩市進入“後救市”觀察階段;在市場自我調適期之後,就步入市場新常態。筆者以為,投資者可以理解為“國家隊”的退市。
  加之人民幣匯率中間價在15日止跌回升,市場調節下的急跌期似乎也已過去。股市匯市,在一番動蕩之後,都將呈現波瀾不驚的市場生態。
  這是中國特色的股市匯市特徵,有管理的市場機制,在未來這一機制還會延續。但是作為全球化語境下的主要經濟體,中國依然面臨融入全球的使命。尤其是匯率和股市--前者,人民國際化必須大步朝前,且中國有著迫近的任務,將人民幣納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特別提款權(SDR)貨幣籃子;後者,資本市場改革同樣在行進中,改革的主要指標依然是市場化,以吸納更多的全球資本進入中國資本市場。更要者,是讓海外投資者提升對中國資本市場的信心。因而,有管理的市場機制,管理是有節制的,不能讓外部市場認為中國習慣權力幹預市場。
  說白了,無論股市還是匯市,世界是否承認中國是市場經濟國家,這一點很重要。作為全球化時代的經濟要角之一,中國要走自己的路,但也不能忽視世界的評價。“後救市”時代,讓世界對中國多一份理解和承認,總比懷疑和戒備要好。
  第三季度的經濟情況如何,決定著貨幣政策的實施。據IMF報告,今年中國經濟增長將維持6.8%,維持6.5%到7%的區間屬于正常,這應該是持平之論。再看IMF對中國貨幣政策和匯率政策的建議,IMF認為中國貨幣政策的調整應該“靜觀其變”。 在人民幣貶值近5%之後,IMF人民幣匯率仍然“不再低估”,且認為中國未來將實現浮動匯率。但是IMF給中國最重要的建議是政府應在市場穩定後較少幹預。
  市場化是中國股市匯市改革的主調,也是全球市場對中國的期冀。政策面在有所作為的同時,有所不為更為重要。(張敬偉 察哈爾學會研究員)